青岛市民向市档案馆捐赠曾呈奎院士珍贵档案

半岛都市报 2019-06-19 01:36 大字

杨来青副馆长(左)向张康德先生(右)赠送书籍。

文/半岛记者黄靖斐

图/半岛记者贾馨儒

6月18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青岛市民张康德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曾呈奎院士档案无偿捐赠给青岛市档案馆永久保存。档案捐赠仪式在青岛市档案馆举行。捐赠的档案包括曾呈奎院士的手稿原件、证件及照片等珍贵资料。

“青岛解放”前夕选择留下

1909年曾呈奎出生在福建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但他和青岛有着很深的感情。张康德介绍,“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时任生物系主任的童第周受校长赵太侔之托,聘曾呈奎为山东大学教授。曾呈奎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选择回国报效祖国。他说,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张康德介绍,“到山大后,曾呈奎就和童第周一起办起了山大海洋研究所,又与童第周、张玺教授一起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进行海洋生物的研究。”

曾呈奎的生活、研究大部分都在青岛,张康德透露,在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国民党政府所要争取到中国台湾去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妻子和子女也在中国台湾,他面临着人生的艰难选择。”张康德透露,曾呈奎选择留在青岛,“从此他与家人天各一方。直到1975年,在曾呈奎任副团长的新中国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时,才得以在美国与分别数十载的家人第一次相见。2005年1月20日,96岁的曾呈奎在青岛病逝。”

谈到这些珍贵档案的来源,张康德透露,“我是曾呈奎先生的家人,对他了解得比较多。曾呈奎的夫人后来去了美国,她把多数资料捐赠给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少量的交给我整理,保存至今。”

手稿原件书写“海带”养殖过程

此次捐赠的资料中,《新中国的海带研究》《生物海洋学》《我国的现代化和山东省的工业化而努力奋斗》以及英文手稿、书信极为珍贵。张康德介绍,“《新中国的海带研究》手稿没有标明日期,应该是在上世纪70年代整理撰写的。”

手稿中写道,“一千多年前,在中国的古书里就有关于海带的记载,古代记载里称为‘昆布’,但海带并不是中国的原产物,而是从日本和朝鲜进口的舶来品。”手稿中还详细书写了海带的养殖方式等。曾呈奎让从来不在中国海域生长的海带,成为中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他也被科学界誉为“海带之父”。“从1952年冬季开始,曾呈奎带领助手和大学生,在青岛、烟台、大连等地近海内,用人工培植的方法,建起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海带生产田。”

曾指导两位美国少年

张康德此次捐赠的档案中,还包括曾呈奎院士的英文手稿以及美籍华人、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教授写给曾呈奎院士的信件。张康德透露,“曾呈奎小时候在教会学校读书,从小就学习英文,后来在国外留学,他的英文不管说还是写,都非常流利。”

曾呈奎一生有很多传奇故事,采访中张康德讲述了曾呈奎和两位美国少年的缘分。“1946年,37岁的曾呈奎是美国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他经常一边工作一边到加州附近的海域采集海藻,引起两位美国少年的好奇,曾呈奎就细致地给他们讲解关于海藻的知识,给他们长达三年多的指导。”

1975年曾呈奎去美国访问时,美国著名的藻类学家麦克斯·侯莫森特找到了他,原来他就是30年前两位美国少年中的一位。曾呈奎教导美国少年走向科学之路成为一段佳话。此外,美国藻类学会设立了PSA杰出成就奖来褒奖那些最卓越藻类学家,曾呈奎是首批获得此殊荣的科学家之一。

选择诞辰110周年捐赠

此外还有一些科学研究的照片以及1956年6月1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长期科学规划工作会议的科学家合影、197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出席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代表合影等,曾呈奎院士的证件、有关曾呈奎人物传记、杂志、期刊等档案资料也在捐赠档案中。

捐赠仪式的最后,张康德表示:“把这些珍贵档案交给档案馆就放心了,不仅能够支持档案馆馆藏事业的发展,也弘扬了科学家精神。6月18日还是曾呈奎院士诞辰110周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把曾呈奎院士的档案捐赠给档案馆是非常有意义的。”张康德捐赠的这些珍贵的照片和档案资料,不但丰富了青岛市档案馆的馆藏,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助推海洋攻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杨来青(右)查看张康德先生(左)捐赠的珍贵照片。

▲曾呈奎院士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工作证。

▲曾呈奎院士论文手稿。

曾呈奎院士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

新闻推荐

数学课如何预设好关键问题

□薛婷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提问,设计一串好的预设问题是前提和关键。如何设计好的预设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笔者以为...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