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的“发展史”

半岛都市报 2019-05-16 01:37 大字

[村史故事]

半岛记者李晨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韩村民使用的主要燃料是农作物秸秆以及山草、树枝。当时虽然已经有煤,但是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才买得起。村民生火主要用火石,配以火镰、毛头纸使用。火生一般选择像牛角样白色透明且棱角明显的石头,火镰一般为钢制,因此有“牛角火石钢火镰”的说法。使用时,先把纸卷放到火石旁边,然后用火镰摩擦火石擦出火花,借助火花将纸点燃。上世纪30年代后期,火柴(俗称“洋火”)开始出现。当时的盒装火柴很少,而且价格昂贵,因此村民们日常使用的一般为按重量计价的散火柴。

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的煤价比较低,有村民托亲戚朋友购买煤炭做燃料或直接去市区捡煤渣、推煤灰回来做燃料。生产队时期,每年秋天果园都会“放坡”,村民可以进去拾草。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的村民从市区的工厂运鞋帮和鞋底回来做燃料,当时村内到处弥漫着一股胶皮的味道。20世纪70年代,大队安排社员去青岛锯材厂搞副业。凭借这个机会,很多村民去青岛锯材厂拉木粉、下脚料回来做燃料,解决一部分燃料问题。

20世纪60年代,质量较好的盒装火柴渐渐取代散火柴。20世纪70年代,打火机开始进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俗称“自来火”。最初的打火机是以汽油做燃料,后来逐渐被以液化气做燃料的电子打火机取代。

1978年,在人民公社的鼓励下,东韩村有村民兴建沼气池,并用沼气做饭照明。修建沼气池的村民奖励3000工分。随后,蜂窝煤和蜂窝炉进入村民家中。上世纪70年代末,个别村民开始使用液化气。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液化气的使用逐渐普及,直到21世纪,液化气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燃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各种各样的电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村民生活中,如电水壶、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等,人们对电的使用更加依赖。同时,太阳能作为绿色环保能源也进入村民家中。

新闻推荐

适合的教育,快速的成长 崂山七中责雅育人,打造云平台促个性成长

半岛记者刘金震在崂山区有一所优质的初中学校,以责雅教育为办学特色潜心育人,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受益于别具特色的...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