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打开历史 青岛学者李洁做客良友书坊,分享新书《晚清三国》
文/半岛记者黄靖斐图/半岛记者贾馨儒实习生王栋
1904年春天,日俄战争爆发,主战场却在中国东北,当炮火纷飞已成往事,是否还能辨认岁月残痕?4月7日,青岛学者李洁携新书《晚清三国》做客良友书坊进行分享。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洁透露他写作过程中还重走当年日军的进军路线,“冲开覆盖在历史上的层层污秽和金粉”,逐一打探战争遗迹。
遭受陈晓卿“威逼利诱”
对于青岛学者李洁,大家最熟悉的是他的《文武北洋》,2004年出版后数次再版、改编和重印,累计印数已经非常可观,算得上关于北洋历史的名篇了。此次他把目光聚焦在“日俄战争”背景下以国运相赌的大清帝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并对“晚清三国”的格局进行了直观写实的还原。
在分享会现场,李洁透露,写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最早是受到《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力邀,为一部再现日俄战争的4集纪录片撰稿。“之前偶然见过一面,他看过《文武北洋》,希望有机会合作。我以为这是场面话,没想到后来他真的给我打电话了。”虽然收到邀约,但李洁最初认为自己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我只是一个偏爱在历史遗址上独自找寻与验证真相的非虚构写作者,我退缩了。”
但陈晓卿以比“舌尖上的味道”更让人难以拒绝的“威逼利诱”,激发了李洁“探求新路”的创作热情,“他劝说有滋有味儿的,我一答应就没有退路了”。但陈晓卿也答应李洁,可以在纪录片的台本上“写作一本书”,在交付了纪录片《旅顺记忆——1904~1905》的文学脚本之后,李洁把解读那场战争的过程和心得付诸文字,让更多的人从中窥知百余年前的那段历史,就有了现在的《晚清三国》。
奔赴历史现场“实地写作”
“我陷进百余年前的这场战争风云中了”。李洁透露,从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整整一年,他一直在苦读相关的史料。晚清以来1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当代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但日俄战争却是热点中的盲点,“我最早是从鲁迅先生的单行本《朝花夕拾》中瞥见日俄战争的影子的。在他《藤野先生》一文中,无意间知道这场战争。鲁迅先生在仙台读书时,就是受不了课堂上放映的日军在满洲处决中国人的画面,才离开了那里。”
在东北境内生灵涂炭、晚清政府却说不上话的这场日俄战争,今天却似乎被人遗忘了。很多朋友诧异地问他:“日俄战争?和我们关系大吗?”这让李洁内心很受震动,“两个帝国在我们国土上的厮杀,无疑是最耻于抚摸的疤痕之一。”
李洁写作有他的“特殊方式”,即“实地写作”,用李洁的话说“在现场打开历史”。为了解读这场战争,他两度造访旅顺口,三度在辽宁大地上驱车驰骋,沿当年日军的进军路线,车轮逐次碾过丹东、凤城、新宾、本溪、辽阳、沈阳、铁岭、法库和昌图;他还曾三次东渡日本,并专程赶到俄罗斯,以严谨的态度发掘“实地历史”,从三个帝国的军事冲突与政治博弈中找到种种不为人知的“新鲜”史料,重现20世纪初文明世界的滔天巨浪。正是这种“在现场打开历史”的创作态度和方式,让李洁的作品极具个人风格,无论是《百年独语》《文武北洋》还是现在的《晚清三国》,都是力求“用文字冲开覆盖在历史上的层层污秽和金粉”。李洁说,“我不愿领着读者一直在历史的隧道里匍匐前行,我要不断地伸颈,到地面上透一透。此外,写当下的场景其实也是一种记录,能让读者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对历史、文物的心态。”
新闻推荐
她高速路上指挥两车倒车 被视频监控“直播”,民警发现电话制止
女子在高速路上指挥两辆车倒车。(监控截图)半岛记者王洪智通讯员崔潇报道本报4月7日讯4月4日下午6时,民警在视频...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