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新带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取得多项世界第一 他让“超算入海”,绘出透明深蓝

山东商报 2019-04-05 09:46 大字

吴立新院士获2018年度山东科技最高奖!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主任,他带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记者杨芳

建成全球最大区域观测网

2015年10月30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式开园启用,我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由此启程。作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掌舵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长期致力于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

他发现20世纪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提出全球增暖导致西边界流加速是其主要形成机制,推动传统西边界流研究向物理、生态等交叉方向发展;创建以“部分耦合”为核心的耦合模式动力实验体系,系统揭示中纬度海气耦合与副热带-热带相互作用在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作用机理;开拓利用国际Argo 观测来揭示深海大洋混合时空分布及变化的新路径,阐明风驱动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通道,澄清了长期以来有关风能否驱动深层大洋混合的争议;阐明南北半球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过程的动力学路径,为认识全球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积极助力我国“透明海洋”建设,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实现目标海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两洋一海”区域定点观测网并持续运行,破解了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世界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和“两洋一海”耦合预报系统,突破了台风强度预报偏差国际难题;构建了超高精度的全球海洋与气候预测系统,将系统分辨率由过去的10公里级显著提升到了3公里级;构建了全球首个马里亚纳海沟观测网,成功回收万米综合潜标;构建了渤黄东海高分辨率精细化短期预报系统,降低海洋灾害强度。

构建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

据介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不断强化科研支撑能力,规划建设大洋钻探船、海上综合试验场、深海空间站等一批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国之重器”。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有每秒2600万亿次运算能力的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并与中国电信集团、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和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共同合作,通过重大技术创新构建了超算互联网,构建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吴立新表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还承办了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算的协同创新迎接产业发展新机遇,并通过亚公里级的海洋中长期模拟与预测,探索构建“空天地海一体、感联知用贯通”的海洋物联网体系,打造未来智慧海洋。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积极构建以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为代表的共享机制类平台,集合全国7个单位24艘科考船及526台套船载设备,建成深远海科考共享平台和科考船共享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共享航次分类管理模式,通过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的专项航次、各创新单元组织的功能航次和拥船单位组织的搭载航次,实现全方位共享,有利于盘活存量,提高仪器使用效率。此外,还布局了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等其他8个公共科研平台。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成果获认可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记者曾采访过吴立新院士。据介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优势单元,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前沿引领性、战略性、基础性科技创新,逐渐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据了解,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于印度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大陆架科钻在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首获油气显示;水合物试采技术方案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的水合物试采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创造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的两项世界纪录;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开展海底稀土资源调查的国家。

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在应对近海核电棕囊藻赤潮威胁、近海赤潮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该技术走向智利,应用于智利近海海域有害赤潮应急治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揭示了黄海绿潮形成的环境机制,实现了提前30-40天对黄海海域绿潮规模的预测;并在黄海铜藻金潮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协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共建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促进南半球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规律认知和预测;携手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建立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与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签署合作意向书,探讨共建“中俄北极研究中心”。

新闻推荐

邻居和睦 增梯无“障”

老楼装电梯调查③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