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的“深度”与“温度”
[摘要]【艺家言】徐健
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家有遗产》,是一部直面生活,并从残酷中开掘深度,从矛盾中探寻本质,进而观照人性、呵护心灵、回归戏剧本真的现实题材作品。该剧讲述了郑书轩、马良躬两家三代人的故事,围绕郑书轩“遗产”和马良躬“存款”去向这一主要情节线索,展开了三条副线:一条是郑书轩、马良躬退休后尽其所能帮助子女解决生活困难;一条是郑家兄妹、嫂姑之间的博弈,以及马家父子围绕买房的矛盾纠葛;一条是郑小帆等年轻一代对自我、对家庭、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寓意着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回归。一条主线引出三个直面生活和人性的命题,犹如一幅当代社会的世俗百态图。
如何摆脱现实题材创作概念化、模式化的窠臼,是当下话剧创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家有遗产》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遗产”这一独特叙事视角出发,通过家庭关系的拆解与复合,展现了房产、遗产在人们心中掀起的狂澜,揭示了遗产争夺背后欲望的洪流以及人性的真实。这个视角无疑是富有话题效应和当下观照的,然而创作者在提出问题、呈现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原生态呈现上,而是通过展示不同人物价值观,深入当代人内心世界深处,探寻欲望背后精神危机的根源与缓解之道。
于是,我们看到何志宏、郑美黎被金钱遮蔽了人性之真,迷失在对物质的狂热追逐中,以至亲情冷漠、婚姻破裂;李小红的妈妈衡量女婿的标准就是物质和权力,社会身份第一、金钱至上导致她的价值观严重错位;因为郑书轩突然去世,郑家人的亲情、孝道一夜之间坍塌,传统伦理和家庭观念在欲望面前遭遇了传承的危机。可以说,金钱和物质是造成剧中人情感冲突、人性突变、精神危机的重要原因。但戏剧性的是,所有问题的解决又回到了金钱和物质。何志宏开场那句“亲不亲钱上见”,最后因为还债风波再次出现。两家人因钱生乱,又因钱生和。他们为什么和解?传统价值观的回归,或许可以成为抚平当代人精神、情感创伤的一剂良药。马大海对李小红妈妈步步紧逼,准备放弃承担债务的时候,郑小帆率先在偿还承诺书上签名,表示愿意成为爷爷和姥爷的债务偿还人。预示了年轻一代试图摆脱欲望羁绊、追求新生活的一种努力。正是在郑小帆的感召下,全家人渐渐走出了情感的阴霾,重新以家庭的名义团结在了一起。签字的小情节体现着该剧的大立意和大方向,只要全家人彼此信任,勇担责任,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剧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再次挂起,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良好家风的归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归来,这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
强烈的人物冲突和戏剧矛盾,是该剧的一大特色。剧中主要的冲突和矛盾因遗产而生,并随着遗产的去向和得失起承转合。遗产成为全剧人物的行动核心,但是该剧的高明在于借助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选择,一方面展现了遗产在当代社会家庭中的有形价值,比如存款多少、房子归属;另一方面提炼出了遗产背后的无形价值和精神意蕴。恰恰是后者,从立意上再次提升了该剧的艺术水准,彰显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
郑书轩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马良躬生活简朴做事认真,他们不仅是两个家庭的家长,更是两个家庭的精神高地。他们的性格和气质,形成各自家庭善良忠厚的家风。这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在郑家浩身上传递着,也流淌进郑小帆这代人的血液里。在郑书轩、马良躬这一代还有一种无形的财富,就是“一万小时理论”,是用七八年时间研究螺母的工匠精神,是“要想大展宏图,先踏实下来,练好业务”的敬业精神,也需要后代人的传承,它们也是剧中遗产的社会和时代蕴涵。从家到国,从老一辈的账本到新一辈的担当,一份引发了生活矛盾的遗产,变成了考验人心的试金石,寄寓其中的精神蕴涵值得每一位走进剧场的人进行权衡与选择。
《家有遗产》的舞台呈现扎实完整,场景调度流畅自然,不同空间的组合切换、叙事场面的营造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把握,都在导演的精心布局和演员的真情投入下,与全剧情节演进有效融合在一起。话剧讲述的是当下都市故事,又是一部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齐东路站牌、造型各异的老建筑、女婿送鲅鱼、轮船鸣笛声、人物的口头禅等丰富的青岛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让这部作品变成了有温度的“青岛故事”,青岛市民的气质与性格,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诚然,由于搬上舞台不久,该剧也有不少提升的空间。比如外在的、表层的冲突较多,内在的、深层的心理开掘较少,全剧戏满话足,但是给人艺术回味、审美蕴藉的东西有所欠缺;剧中演员的表现力都很强,富有形象的冲击力,但是不同程度地带有脸谱化、类型化的痕迹,尚需在揣摩人物性格、心理动机上下更大的功夫。相信在未来的不断打磨中,该剧的舞台演出和艺术表现定会渐入佳境,日臻完善。
“亲情和责任也不是拿对错来衡量的。 ”剧终,郑家浩没有责备马大海的选择,却把这个难题抛给了观众。尽管全剧以大团圆的方式回归了生活的温情,增添了人性的温暖,可是当生活中真正需要面对剧中人的选择时,谁又能保证自己不妥协、不游移、不后退?这是《家有遗产》留给我们的无尽的推想空间,也是这部现实题材作品的深度所在。
(作者简介:徐健,《文艺报》艺术评论部副主任、副编审。 )
新闻推荐
4月3日下午2时,青岛市“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活动暨第四届“李沧好少年”颁奖仪式在青岛东川路小学举行,1...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