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九号”启程赴南海 将在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进行8个航次作业任务,航行历时一年
海洋地质九号”船停靠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准备出发。文/半岛记者王丽平图/半岛记者梁玉鹏
2月25日上午,随着一声声清脆的汽笛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从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起航奔赴南海,正式拉开了2019年海上调查科考作业序幕。本次航行的出行时间为一年,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将在南海、西太平洋、东海等海域先后进行8个航次的作业任务,完成国家实验室共享航次任务1项及其他作业任务。
航行任务是去年的5倍
“作为海洋地质九号船入列后的第二次出海,与去年相比,本次出海的任务更加繁重,本次航行中,多道地震任务是去年任务的5倍,多波束测量及其他常规检测是去年的3倍,地质取样调查任务是去年的两倍,今年整个工作目前计划从今年2月到明年2月,时间为一年。这是真正考验这条船、整个设备以及所有队员的一次航行。”“海洋地质九号”船首席科学家陆凯介绍,为了保证本次航行高效完成任务,在航行中,换人不换船,会定期轮换船员和科学家。
陆凯介绍,本次航行将在南海、西太平洋、东海等海域先后进行8个航次的作业任务,工作手段主要有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其中,去南海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调试所有下海工作所使用的考察设备,检测其稳定性和适用性,二是对所有设备进行海上现场的校验,以确保其具体功能得以实现;三要做一些实验线和实验测训,以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国家实验室共享航次任务。
“每次在要去远洋或深海进行科考工作时,我们都要对设备进行测试,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以保障后期的调查任务顺利进行。”陆凯说,本次航行的主要任务是对远洋设备进行校准、稳定性性能测试等,共涉及12个海试设备。
在南海开展整体设备联调
“海洋地质九号”船总长87.07米、型宽17米、型深7.8米,5178总吨,最大航速大于15节,设计自持力60天,续航力为10000海里,适用于全球海域。这是国内目前唯一同时具备专业地震调查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功能的调查船,也是国际先进的以短道距地震电缆二维多道地震为主,集地球物理测量、水文环境测量和地质取样技术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物探(地质)调查船。船上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等多套装备,具备从海水到海底表层、浅部地层和中深部地层的综合探测能力。
据了解,“海洋地质九号”船2019年首个航次将在南海开展整体设备联调、地球物理测线试验,同时承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本航次计划完成多波束测量系统、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浅地层剖面仪、多道地震系统等调查设备的系统联调、功能测试和参数校准。开展多道地震试验测线测试,为正式测量选取作业参数。
对自主研发设备进行海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航行中,“海洋地质九号”船承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水听器接收线列阵、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等我国自主研发设备的海试任务。
其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能放至最深达6000m海底,通过所带摄像机观察海底,甲板监视系统操作斗体开合,根据需要对海底表面结壳、沉积物等进行抓取采样,最大可取样重量为500千克的样品。深海电视抓斗性能稳定、操控简便、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大洋底各类矿产资源的调查采样,成为我国深海底调查不可或缺的采样设备。
“为了能圆满完成出海任务,本次航行,全船满员出海,25名船员,35名科学家,一共60人。”“海洋地质九号”船船长田中法介绍,包括设备的维修保养、人员准备等,都已完全准备好,“海洋地质九号”船将会出色地完成2019年的科考任务。
“海洋地质九号”是我国深海探测的重要“利器”。该船由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支持建设,2015年10月28日开工建造,2017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青岛科考船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介绍,入列首年,“海洋地质九号”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正式航行作业时间258天,累计航程25000余海里,非常好地完成了西太平洋地质调查、南海海域地质调查。
新闻推荐
青岛电影博物馆打造“影视文化会客厅” 对话青岛籍艺术家赵保乐 “电影是我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
本报讯2月22日上午,著名青岛籍艺术家赵保乐来到青岛电影博物馆参加对话影视人活动,现场畅谈个人艺术生涯,并就文化传承与艺...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