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青岛是我创作的责任”

青岛早报 2019-02-23 06:43 大字

2月9日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副刊版头条刊发了青岛作家王溱的文章 《新春近镜头》,他用独特的笔触和隽美的文字记录下了迎年忙年的欢喜热闹与乡愁情愫。而更为特别的是,这已经是王溱连续6年在《人民日报》春节期间刊发与“年”相关的文字。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以及家乡的一景一物都是王溱这些年来笔耕不辍的书写重点,谈及原因,他坦言,“宣传青岛是创作的责任。 ”

连续6年登大报纯属巧合

《人民日报》副刊版,对于不少作者而言,是难以企及的大报,而王溱连续六年在此刊发文章。 2014年的 《年夜饭》、2015年的《还是喜欢传统的拜年》、2016年的《过年新衣》、2017年的《充满情感的忙年》,以及2018年的《新是最亮丽的年景》、2019年的《新春近镜头》,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署名王溱的 “年味”文字见诸报端,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溱告诉记者,这完全是一个巧合,“每次给 《人民日报》副刊版投稿,都会心怀忐忑,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民日报》的取稿、用稿比较严格,虽然我也有编辑的微信,但从来不敢私下里打听,一是怕打扰到编辑的正常工作,会心烦,二是对自己写的东西心里没底,如果有采用计划还好,如果没有采用的计划,这不让编辑为难吗? ”从2014年开始投稿,并没有提前的计划安排,“但没想到编辑年年都会采用我的文章,估计《人民日报》副刊版的编辑都不会意识到这样一个巧合。 ”

王溱透露说,截至目前为止,连续6年在《人民日报》副刊版上刊发文章,其中 《过年新衣》《新是最亮丽的年景》,以及《新春近镜头》是3个头条位置,“我本人私下里与编辑并没有太多的沟通,2017年,我的文章《过年新衣》刊发后,我给当时的编辑发了一个微信表示感谢,编辑回复说 ‘这是今年写过年最好的稿件之一’,也便释然了。 ”王溱坦言,写了这么多年与“年”相关的文字,都是随性而为,“只有今年感觉有些压力,《人民日报》面向全国征稿,多少作者都在写‘年’,所以在写法上刻意求新,以3个小场景来呈现,没想到又被采用了。 ”如此高的“命中率”,王溱直言“挺高兴,挺自豪”,他在朋友圈中动情地写道:“六年看似很短,却是人生两个甲子年的二十分之一,人能有几个精神愉悦的六年?所以我很珍惜,更珍惜大家的鼓励和厚爱。 ”

书写家乡是自然的情感流露

除了上述提到的有关“年”的文字,王溱这些年来将书写的重点放在了传统文化和家乡情结上,他直言,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家乡故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年龄越长,有关小时候的经历就会不断地在眼前浮现,我写的这些东西,不论是《年夜饭》《过年新衣》,还是《新春近镜头》都是有影子的,都是真人真事,虽然现如今自己廉颇老矣,但是仍然会感念传统的东西,那里面充满着人性的美好与温馨,也想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文字,将这些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也是我的一个写作动机。 ”

在王溱的记忆中,传统的农历新年充满着画面感,他告诉记者,母亲是老师,所以每年初一一大早到家里拜年的人非常多,“从邻居开始,到一拨一拨的学生,还有亲戚,真的是络绎不绝。 ”“小时候的自己在这种热闹中感受的全是亲切与喜庆,到处都是笑脸相迎,到处都是吉祥的话,这是一个充满着神奇的日子。 ”也正是因为王溱的这种细腻感知,所以他笔下的年味充满着灵动的烟火气与醉人的感染力,“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可口,最香甜,有时也是最昂贵的佳肴。 ”“因为拜年的人络绎不绝,很少能坐下来安静地说几句话。常常是屁股还没坐稳,下拨拜年的又来了,于是抬腿告辞转走下家。时间虽短,但其味无穷。 ”“拜年这个大平台,装载得下人间各种误会、别扭、意见、隔阂、矛盾、分歧和恩怨”……

在王溱的笔下,家乡青岛也频频露面,《平凡的青岛人》《青岛的色彩》《青岛相邀》《青岛的大海》……“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青岛有着太多的好,太多的好东西需要让别人知道,所以写起家乡来,下笔如有神,写崂山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写青岛的志愿服务,写八大关的建筑和历史风云……家乡的一山一水都会让我感觉骄傲,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自发的情感使然。 ”

做家乡的义务宣传员

有的人通过王溱的文字慰藉了思乡之苦,有的人通过他的文字被这一山海之城所吸引,王溱告诉记者,自己刊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经常会收到充满温情的反馈,“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辗转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告诉我这些文字温暖了海外游子的心;还有不认识的陌生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他为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打拼过而深感骄傲;还有更多的人希望有机会来到我笔下的这个城市走走看看,”王溱笑言,“有人说我是青岛的义务宣传员,通过发表的文章给青岛做了很多的广告。 ”王溱表示,退休之前,自己曾在宣传部门工作过,“这一职业特点也会无形之中促使我要为这个我所为之骄傲的城市作点贡献,宣传青岛是我创作的责任,也是我写作的原动力。 ”

王溱告诉记者,自己的写作是每周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一周有3个专栏,这是硬性指标,便也不敢怠慢,一年下来也要完成一百三四十篇的稿件,字数不一定很多,但质量一定要过了自己这关,其他文字的书写更随性一些。 ”近些年来,王溱笔耕不辍,每年除了写一些散文和随笔之外,也有不少小说发表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其中还有不少文章被选入高中阅读材料和高考练习试卷,比如发表在 《光明日报》上的小说《夹克衫》《谗言》《盯住刘大雄》,散文《五月槐花香》等,分别被一些省市选为中学阅读材料,或作为高考模拟考试题材料。后续的写作计划,王溱表示,书写传统、书写青岛仍是他的写作重点,“除了散文、随笔外,目前正在创作的一个小说,就是以青岛为背景,写青岛这方热土上的创业故事。 ”

本版撰稿 记者 周洁

新闻推荐

客车不礼让“随手拍”举报

连日来,早报连续报道了“礼让斑马线”“不乱变线变道”等交通文明现象,引起岛城各大交通单位强烈反响,纷纷响应。为了保障春...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