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载体、“双招双引”、重点项目、新兴产业等全面开花 李沧区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本报记者张晓帆宋弢
本报通讯员许梦婷
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12月10日,青岛市李沧区政府透露,青岛军民融合研究院与海军研究院、空军研究院、陆军研究院进行深入对接,意向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借助军民两用船建设,青岛军民融合研究院吸引了上下游配套企业到本地组团发展,助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
据悉,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为龙头,李沧区多方位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目前产业载体、“双招双引”、重点项目、新兴产业等各方面全面开花,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起势。
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累计签约引进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比85%。海水稻、纳米新材料、新型工程基因疫苗等21个院士项目落地运营,已有12个项目产出36种产品;丝路协创中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累计接洽来自88个国家的经贸代表团,其中正式签约38个国家有关经贸机构,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12个国家经贸代表正式进驻;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创业创新,累积孵化345家企业,进驻企业100家,进驻率达100%;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注册企业达127家,入园企业40家,累计跨境交易额达2.1亿美元。
院士港撬动新动能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大量人才,国内外院士是顶尖人才。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累计签约引进院士108名。
“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在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方面,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等平台建设。李沧区将牢牢把加快打造院士港作为融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支撑点和主平台,努力做好厚植高端人才这篇文章,为全省全市创新发展大局作出应有贡献。”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李沧区将充分依托省、市、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用好用活各级各方面给予院士港的政策支持,撬动区域发展新动能。
青岛国际院士港成立以来,院士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对资源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土地、平台、资本、人才等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向院士港汇入态势,院士们的产品“高精尖缺”带来“核裂变”,李沧全域转型升华为“院士区”的大幕就此拉开,展现出新动能的力量:西拉姆院士的防霾纱窗,每平方米800元;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研制的抗肿瘤多肽小核酸粉剂已出来样品,每克100万元—150万元。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已经种到了迪拜,计划在全球改造1亿亩盐碱地,土地整理通常的价格是每亩1万元,加上卖种子、稻米,拥有万亿级的产业前景。
此外,青岛国际院士港作为“发动机”,正在和青岛原有的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发生“化学作用”。马伟明院士与青岛武船重工合作,陈璞院士团队与潍坊医学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所合作,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和海尔、海信等周边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加入到了院士港的引智和建设中来,有的还结成了“中西合璧”的科研团队。
营造高质量创新生态
用院士港撬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李沧区努力在营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锻造一个主导项目和若干配套项目”的良好生态。
为进一步加快院士项目成果转化速度,每个院士项目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在科技、人才等方面有职能优势的区级牵头部门负责人和联络人及院士港综管办工作人员,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
院士港运营团队认为,以往成果转化不顺,关键是“科技、企业、政府”没有“三合一”。他们千方百计整合资源,促成成果转化。帕克院士没有从商经验,需要为他找到中方合作伙伴。院士港工作人员多方打听,终于在深圳找到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上市公司——同益股份,由帕克控股,共同组建了公司。没有生产场地,院士港先后召开17次专题调度会,终于找到一处让他满意的场地,又出资160多万元,将厂房进行了装修改造。
为吸引院士,李沧区还开出了优厚的待遇:给每位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一位院士配一栋多层小楼免费使用5年,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一路绿灯。
新闻推荐
□记者薄克国报道本报青岛讯12月4日,由青岛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普法办主办,市南区委、区政府承办的青...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