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单纯书生
风吹着发,又长了一分,
苦闷也增了一寸;
雄浑无边的大海,
它怎管人的困顿!
那边是悲切的军笳,
树林里蝉声像火焰;
波浪把一座太阳
闪化作星光万点。
远远的归帆
告诉我新闻一件:
“有只船儿葬在海心,
在一个凄清的夜半!”
——《海滨》
冯至来到青岛的时间,是他就读北京大学的暑假期间。
“1921年,我考入北京大学,那时大学是六年制,预科二年,本科四年。我大量阅读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出版的杂志和书籍,也读些中国的旧诗词和外国的诗歌”(《自传》)。“怀着仰望的心情走进北大的校门”后,冯至心中不无遗憾,因为继母朱氏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幕。
预科修业满后,冯至进入了德文系,原因是“觉得中国的东西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而外国的东西同我们距离太大,不去专门学就难以掌握”(《我与中国古典文学》)。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涌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中,冯至读到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等大家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偶像郭沫若翻译的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给冯至以震撼。于是,歌德作品在冯至心中扎根,以至于几年之后,即使在青岛的街头,他也会手握一本歌德诗集,反复吟诵。
“1923年暑假,我参加创立在上海的文艺团体浅草社”,“浅草社的成员逐渐星散,我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在北京于1925年另成立沉钟社。我们四个人,除杨晦外,原来都是浅草社成员。我们在1925年下半年编印了十期《沉钟》周刊,在1926年下半年出版了十二期《沉钟》半月刊。这刊物在文艺界里默默无闻,每期都像沉在深渊里的钟一样:发出声响,听不到一点回音。但是它被少数人所注意,并得到鲁迅先生的热情鼓励”(《自传》)。
冯至的《自传》中,对于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主要就描写了这些,这是因为,即便外面的社会风云变幻,冯至一直是“置身于”教室之内,读书、写作,任凭外面血雨腥风。所以,冯至的朋友不多,即便是见到自己崇拜的偶像鲁迅,也是匆匆递上《沉钟》慌乱而走,幸而鲁迅很欣赏他的刊物,写文章赞扬,冯至才得以与鲁迅先生结识。
顾随、张定璜(张凤举)、杨晦、二陈(陈翔鹤、陈炜谟)是冯至经常提到的好友,尤其是与杨晦(字慧修),两人推心置腹,“几胜于热恋中的情人,而且莫逆终生”。与当年顾随与卢伯屏的友谊一样,冯至的很多经历和感想,就来源于他与杨晦的书信来往。
“并不怎么进步”的北大学生冯至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他此时的很多作品收录到了《昨日之歌》诗集中。精神的世界让冯至过得充实,然而,现实中,冯至仍然经常饿肚子,家庭情况日益糟糕,“有时候,冯至甚至到了每天只能吃一顿干饭的境地”。不过,他没有被现实摧毁,一直在创作中发泄自己的情感,包括苦难,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
在同乡卢伯屏的介绍下,冯至认识了顾随,顾随是河北清河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擅长书法、古典诗词,毕业后辗转到济南第一女子中学任教,此时认识了冯至,两人虽然相差8岁,却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知心好友。
1924年夏,顾随因为刘次箫的介绍,准备到青岛胶澳中学任教,便写信给冯至,邀他一起来青度假,这才有了冯至随后的青岛之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红岛经济区(高新区)举行女企业家协会成立仪式暨第一届会员大会。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贺实、青岛高新区管委巡视员...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