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教授送来“爆款”思政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向明来青开讲,生动教学颠覆传统课堂
12月8日至9日,王向明在青岛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公开课。文/图半岛记者付晓晓
唱歌、朗诵、讲故事,会出现在一节思想政治课上吗?在王向明的课上,皆有可能。
王向明是谁?他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在十九大开幕时现身央视直播间进行报告解读。在三尺讲台之上,他做了30多年思政课老师,他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颠覆了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刻板印象,思政课从此“扬眉吐气”、风靡校园。近日,王向明把他的“爆款”思政课带到了青岛。
用“仓央体”讲理论
“此时此刻,这里有一瓶水,你看见它还是没看见它,它都在那里。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它就在那里。你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它还在那里。”
12月8日至9日,受文泰商学院之邀,王向明在青岛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公开课。8日下午,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堂上,他随手拿起放置在讲桌上的一瓶水,化用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性。话音刚落,讲台下掌声响起。
在经常被认为枯燥无聊、令人昏昏欲睡的思政课上,响起掌声不太容易,王向明的课似乎别具魅力。除了“仓央体”,他还使用了“甄嬛体”“舌尖体”等网络流行用语,通过对恋爱、婚姻关系的阐述解释辩证法。“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你与他相处过程中会发现,他的优点同时也有可能是缺点,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人。”
他同样擅长讲故事、举实例,无论是历史传奇,还是身边案例,无一不讲得生动形象,且与理论紧密贴合。“我希望这个课可以常讲常新,所以要随时关注社会现实的发展,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来充实教学。”王向明说,这样做是为了让那些枯燥的理论更加易于接受,而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灵感”其实都源于日常积累,“其实基本原理是不变的,我觉得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说教,而是应该在对思想和理论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用鲜活的例子去演绎它们。”
目前,全国思政课改革已经一年有余,以说教、填鸭、划重点为主的高校思政课正在发生改变。而王向明的思政课早年间便已走在了改革前头。
都说衡量思政课有一个标准叫“抬头率”,在王向明的课上,“抬头率”一直很高。他长期占据人大学生票选的“上课最精彩”教师前五位,是学生心目中的“网红教授”,不少本校和其他高校的老师都去他的课堂观摩学习。延伸到课外、校外、网络上,他的公开课同样颇受欢迎。
十年练就“播音腔”
“来到杭州西湖,苏轼赋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登上山东泰山,杜甫赋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没有这些景象的存在,再伟大的诗人也写不出这些诗。”不要以为误入了文学课堂,这是王向明在向学生们解释唯物主义的另一个要点,即承认客观事实是世界的本源。用诗词解释理论,是王向明的另一种尝试,而比诗词内容更吸引人的是他在朗诵诗词时字正腔圆、高亢嘹亮、抑扬顿挫的“播音腔”。
王向明是云南人,原本普通话并不标准,如今几乎达到专业水准的发音是苦练出来的。“云南人讲普通话有几个缺陷很难克服。我到北京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矫正起来其实费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把课上好,王向明学习了专门的语言训练课程,请专业老师为自己矫正语音,并把《新闻联播》主持人发音作为标准,“就是反复地练习,这种练习很枯燥,有时候你自己觉得简直见不到成效。但是这个事情也很奇妙,只要你一直坚持,就能从量变到质变。”
练就专业“播音腔”,王向明用了将近十年时间。之所以愿意为自己的课堂付出这么多努力,是因为在他看来“语言表达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标准、洪亮的发音,也使王向明的课始终洋溢着一种激情。兴之所至,他甚至愿意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唱几句歌,讲到共产主义,他唱起了《国际歌》,讲到抗日战争,他又唱起了《太行山上》。
“教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活动,老师在现场的情绪和语感其实是很重要的。”王向明的课堂充满感染力,富有节奏感,这是他研究课堂规律、精心设计的结果。“课堂是需要一些点缀的,理论课听15到20分钟可能就疲惫了,这时候需要给学生们一些刺激,讲些有趣的东西把他们激活了,然后趁他们状态好的时候加一些理论的东西进去,这就是上课的节奏感。”王向明如此总结。
细润无声塑“三观”
“你相信共产主义吗?”王向明突然向台下的听众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你们可能觉得它太遥远了。”解释这个问题,王向明从学生们都十分关心的职业选择问题入手,他背诵了马克思经典名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其中一段,告诉学生们,“不管你是医生还是老师,或者其他职业,只要你是在为人类福利而劳动,都可以说是在践行共产主义。”王向明认为,这样去讲,学生们才可能比较容易接受,“就会发现它也不是那么的遥远和缥缈。”
现代青年人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吗?思政课对他们的作用是什么?执教这门课程30多年,王向明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思政课的目的是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说白了就是让大家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你的很多行为选择,在根本上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这是王向明为自己总结的教学经验。
过去数十载,王向明的学生从“60后”慢慢过渡到了“00后”,他坦言如今在教学上面临着更大挑战。“虽然我很早就开始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但是让现在的学生们从手机网络世界中抬起头来听你讲课,需要尝试更多办法来调动、吸引他们。每一代人都有新特征,对这门课,我既在坚持,也在改进。”
在王向明看来,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内化于被教育者的内心。”他自认为是一个历史乐观主义者,很看好如今的年轻人,对他们寄寓了很高期望,希望他们能成为“有责任感、会做事、持续成长”的人,也希望自己的思政课能成为一座灯塔,为他们照亮成长之路。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李晓哲报道本报12月10日讯12月9日晚,“战舞林”——青岛·崂山第三届大学生街舞精英赛决赛在崂山区丽达购...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