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头争先,就业路上逐梦 从铁饭碗到自主择业,看市北人在时代大潮中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绽放芳华
青岛(市北)博士创业园开园仪式暨园区企业挂牌上市。半岛记者曹现梅
铁饭碗,在过去老百姓的心目中,一度被认为是捧上了就代表着前途可期。然而,随着开放漾起的改革春水,“下海潮”、“下岗潮”在悄然改变着每一位亲历者的就业观。一代又一代的市北人在改革的大潮中奋楫直追,书写了时代的芳华新篇章。
从万余人到十万人
就业观在悄然转变
翻开时代的书卷,改革开放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卷。改革,便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观念。而在老一辈人的固有思维中,铁饭碗就意味着安稳的未来。“上世纪八十年代,用人单位里主要是固定工。直到1993年,全员合同制开始实行。”上世纪90年代,刚大学毕业的初庆坤成为原四方区劳动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失业办理工作。
“我记得那会每个月也就是一二百人来办失业登记,给一个待业证,每个月发80块钱失业金。”统计专业出身的初庆坤对数字格外敏感。“到了90年代后期,人数上升到每个月四五百。”此时,岛城的一系列国企正在进行改制,与之相伴的是出现了一大批工人的下岗。“当时,每个区都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专门用于接收下岗工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初庆坤也为不少下岗职工搭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新岗位。
从毫无准备地没了铁饭碗到重新择业,尽管这个过程带着必不可少的阵痛,但勇于求进的市北人还是开启了就业的新征程。如今已是市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就业服务科负责人的初庆坤说,2018年截至10月底,已新增就业人数10.8万人。时局脉动,每一位亲历者的光荣和梦想也一起奔流向前。在这场改革的大潮中,风雨兼程的市北人书写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下岗大潮中逆流而上
成就文学路
较早接触房地产业务的一批人之一、20世纪初网易生活现代诗歌的版主、《记忆市北》九辑的主创之一……在老青岛于向阳的身上,这些标签如同印记,记录着他在时代大潮中的转身。
时钟拨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此时的于向阳在原青岛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在他的周围,已经有人辞职经商。“羡慕归羡慕,却不敢放下手上捧着的‘铁饭碗’。”
1999年,随着台东三路的改造,于向阳所在的公司并到当代商城。同时,按照公司的说法,50岁以上的员工全部内退回家。刚满50岁的于向阳成了回家的这批人之一。“当时老伴儿单位破产,也下岗在家,正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还需要家里的补贴。”于向阳回忆说。猝不及防,养活一家老小的经济压力瞬间向他袭来。
在短暂的茫然过后,于向阳开始寻求新的工作。凭借之前的销售经验,他成为青岛金帆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地产项目的销售总务管理。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重拾文学梦想,先后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多部作品获得省市文学大赛大奖。
“创二代”接力逐梦
90后登上创业舞台
春雷一声响,万蛰苏醒来。在这场改革的大潮中,市北人奔流向前的荣光成了岁月长河中的印记。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节拍,90后“创二代”张文秀也开启了创客之路。在研究了青岛市以及市北区出台的各种帮扶创业的政策后,她免费入驻市北区大学生孵化中心,还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小微企业创业补贴等一系列资金帮扶。
在博士创业园里,涉及金融、环保、新材料等多个高新领域的几十家企业已经陆续入驻;在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产业集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为一体的园区成为区域人力资源产业的新标杆;在“纺织谷”等创业孵化园,已有1062家创业实体入驻……在如今的市北,不仅自主择业、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市北区也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创新创业机遇,进一步增强创业扶持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更精准的帮扶,欢迎更多创业者共建、共享,共同开启市北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10月19日,“激情创业·圆梦市北”2018市北区第六届创业大赛颁奖圆满落幕。据了解,为了给创业者提供更好的互助共进平台,市北区从2013年起连续举办了六届创业大赛,累计有900余个团队、1200余名创业者参赛。
新闻推荐
青岛市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2018/10/25单位:元/500克品名批发价格品名批发价格品名批发价格品名批发价格白条肉9.8...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