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路,到一个园,再到一座科技新城 看高科园如何一路蝶变,在东部伸开青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翅膀
青岛高科园迅速崛起为一座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青岛市政协文史委供图)
进技术要走“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子。”刘世光说。
1992年6月24日,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的决定》: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是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高科技工业园应建成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化改革的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示范区和具有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城区。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工业园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实践证明,高新区与开发区这种既有分工又有竞争的总体设计是成功的,他们很快成为青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东西两翼,成为青岛外向经济发展最迅速、区域经济实力最强大、带动力最强的两个地区。
改革管理体制公开招聘干部
1992年上半年,市委交给筹建小组的另一个任务,是提出高科园管理体制和权限的设计,把高科园建成全市深化改革的试验区。
筹建小组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比较:一种方式是政府体制,而且是事权高度统一的;一种方式是政府体制,但许多事权是分散的;一种方式是公司体制,由一个公司承担园区的某些经济职能,如土地转让、担任合资开发合作伙伴等,而行政审批管理职能仍在所在城市的政府机构。西方国家多采用公司体制,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的作用显得较薄弱,公司体制对园区的管理比较可行,又较有效率。
权衡利弊之后,筹建小组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只有第一种方式才有效率,其他方式在国内运作将步履艰难。理由很简单:“当时,在国内要新办一个企业,从工商注册、项目批准、购买土地、规划建设、审批验收,到招聘员工、开工生产、产品检验等几十道手续,上百个图章都要靠政府机构行使权力。如果高科园不是政府直接管理,如果这个政府机构不是事权高度统一的、有效率的,一个工厂的建设也许要两三年,谁还敢冒险来投资呢?”刘世光说。
为了创造高科园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办事效率,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崂山区中韩镇的行政区划为范围,建立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按照“镇园合一”的模式设立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权限,除此之外还具有市政府赋予的某些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要知道,青岛是计划单列市,国务院赋予青岛很多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所以,高科园的很多经济管理权限实际上相当于省级,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有了充分的授权和事权统一的体制,高科园管委、工委下决心在机构设置上有所创新,并确定了几条原则:提高所设机构职能的综合度,不搞上下对口;部门职责明确,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同时决定:凡是进入高科园的党政机关干部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一律实行全市公开招聘(上级派入的干部除外)。
高科园成立之初,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不需要托人情,不需要找人介绍引荐,除了报名费20元,不再需要任何费用,在公开、公正的条件下通过竞争,就可以谋到自己追求的职位……公开招聘,给每个有才能的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当时,高科园招聘50名机关工作人员和30名企业管理人员,共有1400多人参与竞争。有些热门单位如外联局,竞争比高达60:1,热情之高出乎预料。公开招聘如今早已司空见惯,但在1992年还是件新鲜事,改革犹如一股清风,给人以全新的感受。第二年,高科园被列为青岛市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单位。
基础设施先行引来高新产业
1992年8月1日,青岛高科园正式开园,市委、市政府从崂山区中韩镇划出土地作为高科园的开发阵地。这片区域虽然仅有8.8平方公里,但规划、控制的面积覆盖整个中韩镇的58平方公里。高科园的初创者们,当时就坚定目标:将高科园建成面向21世纪的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他们请来国际一流的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几经论证,设计出具有5个功能区和1个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规划方案。
要招商引资建工厂,必须先把道路、水、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好。根据规划,高科园分为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高教区、科研区、商住区等5大功能区,要将这些功能分区连接到一起,必须有一条能承载人流、物流的主干道。而当时,高科园只有一条档次比较低的湛流干路(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改名为香港东路)。
青岛高科园城市框架的拓展,是从一片农田、一条路开始的。株洲路是高科园新修的第一条路,为了争取新加坡工业园落户,建设者加班加点赶工程,一个月就将这条东西主干路修好了。高科园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崂山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海尔工业园是1992年高科园最早、最大的一个项目,建设用地800多亩,涉及西韩、中韩、东韩几个村的土地。当西韩村的农民从自家菜地里把尚未成熟的大白菜一棵一棵拔出来的时候,有人掉下了眼泪,“再过半个月,一棵长三斤呀!”西韩村最早完成征地,交付海尔开工,全部土地交付海尔只用了一个月。这使海尔人很受感动,他们把洗衣机、冰柜的一些零部件加工任务给了西韩村,村里的集体经济很快发展壮大,村民的就业、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1993年2月,李山路、李山东路、朱张路、长沙路、吴石路、东海路等6条贯穿高科园的主干道开始施工,标志着高科园从筹建和起步阶段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时期。不到一年的时间,“三纵三横”路网基本建成,奠定了高科园招商引资的基础。“和开发区一样,高科园的建设也从基础设施开始,但不同的是,高科园紧靠老市区,有老市区为依托,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建设速度要快得多,也就是两年的光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时任青岛市高科园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刘世光说。
筑巢引凤,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招商,在这方面高科园没少费心思。“作为高新技术集聚的产业区,必须有高技术人才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园区企业不断供血,所以就要形成高等教育基地,青大、海大、青科大等都被吸引过来。”刘世光说。
高科园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以引进高科技、大项目为重点,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手段,培育高新技术项目生长点。国内外一批具有雄厚经济技术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项目相继在园区落户,初步形成了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家电产业、以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计算机通讯、以美国惠普公司为代表的精密医疗器械、以日本扶桑化工为代表的生物化工等四大产业群,高科园成为“大青岛”经济“起飞”最快的区域。
1994年8月-1995年2月,青岛市教委组织了“青岛市十万中小学生看高科园、东部”活动,高科园由此成为几代青岛人共同的记忆。
新闻推荐
136场“科普大餐”等你享用 青岛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七大展区、73家单位带来科技新体验
2018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现场,孩子们在画画。文/图半岛记者王丽平实习生曲艺涵报道本报9月15日讯136场...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