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全民慈善”胶北模式

金胶州 2018-08-07 08:10 大字

爱心传递李燕王宇超

连日来,胶北街道“慈善一日捐”活动轰轰烈烈风靡全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村(居)纷纷组织捐款活动,乐于奉献的胶北人民积极参与捐款,汇小爱之涓涓细流而成大爱之江河澎湃,至记者发稿时,该处捐款总额已达130.179万元。“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工作部署会,为‘慈善一日捐\’全面启动做足了准备,动员会一开,‘全民慈善\’遍地开花。”胶北街道民政所所长巩振娟告诉记者。

村民捐款不分老幼

在胶北街道刁家屯村“慈善一日捐”的捐款现场,人群熙熙攘攘,气氛热烈。其中,一位头戴草帽,身躯佝偻,肤色黝黑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站在排队等待捐款的队伍的前部,露出真挚朴实的笑容,用他颤巍巍的手,将厚厚的一叠零钱塞进了捐款箱。

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是该村村民孙延昌,已经88岁高龄,他年轻时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村里的低保户。只有儿子与他相依为命,他的儿子今年已有51岁,患有精神残疾,缺乏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退伍军人的补贴和低保救济金,就是靠着这点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他和儿子两人的生活开销。老人平日里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很艰苦,对他来说,一分一角都不容浪费。

慈善捐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孙延昌既是慈善事业的贡献者也是慈善事业的受益者。据了解,近年来,市慈善总会曾对孙延昌实施过救助,并为他家修缮了房屋。2013年,他因心脏病住院,市慈善总会又为其送去特困家庭助医款3000元。

村文书刘振国介绍说,自“慈善一日捐”活动开展以来,孙延昌年年都来捐款。他腿脚不是很灵便,但积极性却很高。一听到村里的大喇叭说这事,他立即行动,在手推车的助力下来到现场。他今年捐了20元,最多的时候捐款数额高达50元。收下老人辛苦攒出来的钱,刘振国也觉得过意不去,但老人的态度却非常坚决,一定要把自己的钱捐出去。他用颤巍巍的嗓音,慢慢地、动情地说:“俺这样的人,要是没有共产党照顾,早就饿死了。”老人这种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样一位饱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人,依然坚持行善事,为善举,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老人如此,孩童也不落后。打开该处肖家屯村的捐款名单,肖承云捐款120元,肖守林捐款100元,肖淑贤捐款20元,祖孙三人各献爱心。据统计,胶北街道共有68个村,村民捐款总额达56万元。

企业善举不图回报

得知青岛弘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第一时间捐了3万元,记者找到该公司总经理刘清波,他连连摆手:“不要问我,这都是该捐的,而且我捐得太少了,不值得一提。”

其实,6年前,刘清波就以个人名义捐助一名贫困大学生女孩。该女孩品学兼优,她的父亲去世了,家里还有弟弟,爷爷、奶奶,全家的生计全部依靠其母亲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打工的一点微薄收入。女孩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党员,但是老人“坚决不向党伸手,能过下去就不能申请政府的资助。”女孩考的是本硕连读,7年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不可能拿出的天文数字。得知情况,刘清波就决定每年资助她1万元,帮她完成学业。事实上,女孩上大学以后,学校为其免除了学费,她又利用休息时间做家教挣生活费,日子勉强能支撑下去,她就来到恩人刘清波家提出来不需要再给她资助了,大四那年,经她反复推辞,刘清波停止对其进行资助,如今,女孩已经在青岛一家医院实习。

“这件事算是‘半途而废\’了,只捐了3年,女孩很节俭,每年也用不了1万元。”刘清波说:“做慈善不能‘打折\’,我会继续捐助其他有需要的贫困孩子上学,只要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再多也值得。”

青岛鑫家达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苹自2009年开始捐助贫困学生,每年投入都在2万元以上。2016年该公司成立了鑫家达慈善基金,并连年续签,如今该基金已有10万元规模。日前,因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人组织募捐,她给人家发了个红包,谁知对方是自己多年前捐助过的一位学生的家长,“你以前帮助过我们家庭,我无以回报,只有把你的爱心传递下去……”“这就足够了,我献点爱心除了帮人家度过难关以外,这就是最大的回报了。”“青岛市慈善楷模”陈玉苹告诉记者。

“企业的流动资金是有限的,不管捐多少都是可敬的。”巩振娟告诉记者,该处的青岛东方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捐20万元,但却不图宣传,不求回报。

新增两家慈善基金

为医者,救死扶伤,悬壶济世,造福一方百姓。而店子骨科的郭衍恒、徐晓燕夫妇不仅医道高明,而且慷慨解囊,为社会贡献出一片爱心。从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捐物开始,十年如一日,郭衍恒、徐晓燕夫妇一直坚持以一颗仁爱之心行良善之举。他们尤其重视教育,捐资助学,为那些处于黑暗中的孩子点亮一盏明灯,是他们锲而不舍的目标和追求。

当记者问她为何能坚持行善助人时,徐晓燕说,在她上初中那一年,突如其来的冰雹几乎毁了她家里的苹果园,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至难以负担她35元的学费。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孩子们没钱上学的无助和辛酸,她感同身受。丈夫郭衍恒同样也是位善良的人,他乐善好施,全力支持妻子的决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现在,他们夫妇二人仍然在资助两名在读大学生,此外,他们还出资4万元购买电脑捐赠给香江小学,出资16000元购买学校桌椅。为了给村民提供便利,他们出资15万元给村里修筑了北袁路。

在今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夫妇二人申办创立了“店子骨科”慈善冠名基金,投资2.5万元。对此,徐晓燕说,她现在主要的资助对象是自己村里的孩子,因为不经常外出,所以她对于外村家庭困难的孩子的情况并不了解,她希望通过冠名基金这种方式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从而能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徐晓燕说,在她资助这些孩子的过程中,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看她时流露出感恩的眼神,这让她感觉很亲切,而他们脸上真诚的笑容,更是让她倍感温馨和幸福。对他们夫妇二人来说,他们不图回报,只是想帮助这些困难的孩子度过难关,等孩子们在成年之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自立了,他们的心愿也就达成了。他们对被资助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他们长大成人,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去感谢这个社会,同时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我们的爱心一代代这样传下去,我们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好。”

该处与店子骨科同时冠名慈善基金的还有青岛康希包装有限公司。

新闻推荐

岛城“飞鱼”游进名校竞风流

青岛作为美丽的海滨城市,完善的游泳设施促进了这项运动的蓬勃发展。青岛作为全国闻名的“游泳之乡”,游泳后备人才层出不穷...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