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个海风沉醉的晚上 ——青岛与啤酒溯源
上世纪初,外国人在青岛打牌,桌上摆满青岛啤酒。青岛啤酒博物馆提供张文艳
又到了敞开喝啤酒的季节,不由得想起去年在啤酒屋的特殊经历。
2017年8月,《啤酒屋里的青岛》纪录片在青岛取景拍摄,在诗人、音乐人王音大哥的邀请下,参加了即将拆迁的松苑啤酒屋最后的影像记录。在那场以酒会友的聚会上,看到了夜幕下,青岛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画家,有作家,有音乐人,有流浪歌者,有出租车司机,还有城市文化的记录者,他们各自在城市中穿梭前行,因为啤酒,聚在一起,抱起吉他,弹唱起熟悉的旋律。
《恰似你的温柔》《友谊天长地久》……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混杂着麦芽的香气,随着烟雾缭绕而上,连月亮也听得沉醉,越发迷蒙。邻桌来自外地的游客也被这里的氛围感染,纷纷加入进来,举杯欢唱,气氛融洽。
原来,这就是8月的青岛,扎啤,烧烤,音乐,海风,醉人的诗意。
在王音眼中,啤酒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符号,是生活,是艺术,是人文,而那些散布在街头巷尾的啤酒屋,则是欢乐的符号,它们虽然平凡,甚至简陋,但几张桌子,几个马扎,两个酒桶,涌出泡沫的扎啤,搭建起来的,是青岛人的世界。
于是,有人说,啤酒的“基因”早已融入青岛人的血脉之中。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青岛人发明“啤酒”二字的说法,虽然尚有争议,但足以说明青岛与啤酒的缘分难解。青岛啤酒博物馆副馆长姜卫女士告诉我们,啤酒一词最初是德文的“BIER”,据《汉语大字典》记载,啤酒为“德文BIER的音译兼意译”。1897年11月14日,德国人进驻青岛后,“BIER”一词开始在青岛广泛使用。到了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登州路上创办首家啤酒厂——“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市民以及商家便把德文的“BIER”译为“皮酒”,这一做法确定了“啤酒”的汉语读音。后来青岛人把“皮酒”称作“脾酒”,表示常喝“脾酒”可以达到养肝益脾之功效。因为啤酒是用嘴喝的,又演变成“啤酒”。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中,开始出现有“啤酒”字样,并逐渐在国内开始流行,所以说是青岛人发明了啤酒的“啤”字。姜卫女士还说,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就有啤酒的记载,当时称作“醴”字,后来慢慢失传了。不过,青岛啤酒的诞生与中国古代的酿酒没有关系,是英德商人来青岛建造的。
作为侵略者,德国仓促地踏入青岛的土地,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是水土不服,甚至爆发瘟疫,军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为了稳定军心,德国餐桌必备之啤酒逐渐出现。为了喝到当地生产的新鲜啤酒,他们运来设备,青岛先后出现了多家啤酒作坊。包括1901年兰德曼与凯尔合办的小型啤酒酿造厂,包括梁实秋念念不忘的佛劳赛尔餐馆,新鲜的自酿啤酒,老板常饮,大腹便便:“他在酒桶之前走来走去,每经酒桶即取饮一杯,不下七八杯之数,无怪他大腹便便,如酒桶然”。
1903年,“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成立,“据专家分析当时青岛啤酒厂的年产量达到2000吨/年,对于仅供当时的为数不多的欧洲侨民饮用,产量足够了。”姜卫女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啤酒出现初期,一直在欧洲人中间流转,很难打进青岛百姓圈中。原因何在?姜卫女士给出答案:因为啤酒的特性,“一啤酒是德国侵略者带来的,百姓心中有抵触情结。二来,百姓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啤酒,这种颜色黄黄的,味道苦苦的,跟常见的白酒很不一样,所以起初并不接受”。
于是,“斐迭里街与山东街(中山路南段和北段)及其周边街区形成泾渭分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尽管国人尚没有把啤酒纳入生活日常,但它还是以“一种几近裹挟的方式深入到城市生活之中,将殖民地青岛的公共交流活动扩大化了。许多社交场所,比如餐厅、酒吧、咖啡馆、俱乐部、公共浴场、马会、射击场、私人宴会等等,都在兜售啤酒。甚至在天主教开设的一个开放性俱乐部里,也有啤酒供应。”(《啤酒青岛溯源》)
啤酒具体是哪一年哪一天进入百姓生活的?没有人能够确切说出。在86岁的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的记忆里,1937年,啤酒还在用集啤酒盖换礼物的方式进行促销。大约10来年之后,啤酒慢慢卸下了洋外衣,成为青岛百姓的桌上餐品……
青岛国际啤酒节仍在火热进行中,关于酒与青岛的故事我们还会继续,如果读者有与啤酒的特殊记忆,可以联系我们,我们负责倾听和记录。
新闻推荐
看这吊灯,还以为进了欧洲古堡 慕尼黑皇家HB啤酒大篷玩起古堡风,还能摇手机“赛马”赢啤酒
德国慕尼黑皇家HB啤酒大篷内的欧式大吊灯显露出贵族气息。文/半岛记者徐杰肖玲玲图/半岛记者孟达在青岛国际啤酒节...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