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与孙瑜在青岛的戏剧电影活动

青岛早报 2018-08-05 06:37 大字

作为一个较早与电影结缘的城市,青岛也孕育了许多电影的创作者,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电影人就与青岛发生了诸多的关联。洪深、孙瑜、崔嵬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他们都曾在青岛生活过多年,青岛这块土地上也与他们的作品发生了血肉联系。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青岛就被部分影片选为外景地,多部电影史上颇有地位的作品曾在青岛拍摄,因为这些影片,胡蝶、王莹、王人美、金焰等明星也纷纷踏上青岛的土地,这种情形数十年来延绵不断,使得青岛成为一个天然影棚。同时,在这一时期,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也开始走上银幕成为电影演员。

(一)洪深

少年洪深在青岛

洪深(1894-1955),江苏常州人,他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因为父亲洪述祖卷入刺杀宋教仁案,洪家1913年迁到青岛避难,洪深也因此在青岛度过了一段青春岁月。卷入民国要案的洪述祖,在青岛获得了暂时的安静生活,他不惜花费巨资置地造房,在山林水泽之间,筑起了一幢华美的别墅。这栋别墅位于崂山深处,上有平台,最宜眺望,名为观川台。年轻的洪深闲暇时间便在岛上漫游,春日里的大海、金色的沙滩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登上观川台,听晨起时海鸥的幽鸣,信步走向大海,在浪花中濯足,在1915年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中,洪深就曾发表过《青岛见闻录》,这里的美妙景色和社会人文,激发了洪深最初的创作冲动。

1916年8月,从清华学校毕业的洪深公费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学习烧瓷专业,但此时的洪深已经在清华园里创作了第一部剧《卖梨人》。洪深在戏剧舞台上获得了许多的认可,戏剧的梦想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19年4月5日,洪述祖因宋教仁案被判绞刑,狱中的洪述祖曾提笔给洪深写信,嘱他学业不成不得回国。年轻的洪深遭逢人生大难,横生人生如戏的念头,再加上已在他心中生根的戏剧梦想,这一年,洪深做了一个决定,当年8月他申请转入哈佛大学专修戏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而远在大洋彼岸的洪深,心里一样的不平静。初入哈佛的他创作了一部三幕英文剧《虹》,剧中的主人公是德国殖民统治下的两个山东青年,他们赴欧洲战场充当华工,为的是早日结束德国对山东半岛的统治。虽然他们捐躯欧陆,希望却最终落空。洪深说“这出戏里所叙的事实,没有一件无根据,没有一件无来历。 ”这是他早年在青岛的经历沉积出来的一部作品。洪深所爱的青岛,此时已被日本人侵占,父亲建在崂山深处的观川台也已经在变故中几次易手,为日本人所侵占。学成归来的洪深,将这些经历写进了散文《我的失地》,并据此创作了《劫后桃花》的电影剧本。

洪深1922年美国学成归来后,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他与戏剧界关联密切,是第一个为话剧命名的人,也是第一个写电影剧本的人。

而电影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也出现了专业的创作、拍摄、放映机构,“电影”的名字深入千家万户,第一代的中国电影人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其中,洪深是当然的领军人物。在1934年他曾完成了一部名为《电影戏剧表演术》的专著,在序言中,田汉先生这样评价:“假使周信芳先生是中国旧伶人中最懂得表演的,那么我们洪先生便是新戏剧家中学理的实际的最懂得表演术的。这也是‘天下公言\’。 ”

在国立山大时的著述

自五四运动起,新文化的飓风如摧枯拉朽般席卷华夏大地,至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果初现。此时的青岛,同样经历了一次文化大潮的洗礼,刚刚开办的国立青岛大学成为大师云集的文化圣地,杨振声、赵太侔、梁实秋、闻一多、老舍、沈从文等纷纷迁居岛城。在这样的背景下,洪深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青岛的文化版图中,1934年夏末,他接受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接替梁实秋出任外文系主任。这在当时上海的戏剧电影界是一件大事,田汉曾以明高为笔名,在报上发表一首打油诗:“人生四十不算老,阅历既深精力饱。秋风黄浦动征衣,洪深先生赴青岛。 ”

1934年9月,洪深举家迁来青岛,祖业已经丧失,他租住在福山路一号的小楼上,1935年,他还与老舍、王统照等人一起参与编辑青岛《民报》的副刊,他们为这个副刊取名“避暑录话”。洪深在一到九期的避暑录话中发表九篇短文,在避暑录话的发刊词中,洪深说:“避暑者,避国民党老爷之炎威也! ”

在青岛的洪深著述颇丰,仅1935年,他就先后有《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术语词典》《电影戏剧表演术图解》《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等多种著作出版。

反帝主题的《劫后桃花》

说到洪深的创作与青岛的关联,最重要的当数《劫后桃花》。 《劫后桃花》的电影剧本最初发表于1933年,于1934年拍摄成电影,是洪深的代表作之一。

《劫后桃花》描写了一个世代书香的祝氏家族在辛亥革命后寓居青岛的经历。祝有为是一个在前朝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在青岛的炮台附近造了一所房子,因为德国的亨利亲王来青岛视察时,曾说炮台五公里之内不得有华人居住而使房产有搬迁之虞。他于是通过德国总督府的汪翻译接近总督,进行斡旋,使祝宅免过一劫。但不久,一战战火蔓延至青岛,德军战败,日军进驻,因宅中发现汪翻译官留下的手枪战刀及德文资料,祝宅被诬是德军秘密机关,房产充公,祝有为也离奇失踪。日军侵占青岛后,昔日祝宅成了日本餐馆,而逃难归来的祝太太和瑞芬则无家可归。民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的主权,祝宅却并未回到原来主人手中,因为他们无法提供房契。一座私宅,经历了德据、日据和北洋政府三个时代,两次易主,却无法回到主人手中,只有故园中的桃花,在一次次的劫难过后,还是一如既往地盛开了。

《劫后桃花》当然具有鲜明的反帝国主义主题。在洪深的笔下,不管是为德国人做事的汪翻译官,还是为日本人做事的余家骧,都具有一副为人厌弃的嘴脸。他们终归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会被时代所唾弃。这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笔下常见的爱国主义精神。洪深借剧中人之口说出“鬼与鬼打仗吃亏的总是病人”,清晰地显示了他的家国情怀。

作为为数不多的以早期青岛为背景的电影作品,《劫后桃花》所反映的青岛独特的历史,也是值得注意的。电影的主人公祝有为,在德据时期的经历,是有意味的。比如汪翻译官说:“你们中国是革命共和,这里青岛还是德国人的世界,德国还是有皇帝的。 ”而在战火燃烧到了青岛的时候,另一位前清遗老陈观察劝祝有为离开的场景也较有代表性,他说:“不是我再三地要劝你走,这里已经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了。 ”这也从许多侧面反映出20世纪初青岛华洋杂处的社会图景。

作为一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劫后桃花》还有鲜明的平民倾向,对于剧中的穷苦大众,洪深充满了同情,甚至赞赏。

综上所述,《劫后桃花》的内涵丰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也颇有意味,戏剧的冲突相对比较复杂,足以名垂影史,而对于青岛的文艺历史来说,更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但是因为反帝的主题比较鲜明,《劫后桃花》在上映时也遭遇到一些麻烦。而洪深也因为鲜明的反帝、反国民党黑暗统治主张,而受到国民党山东当局的打压。 1936年春,洪深被迫从山东大学请辞,赴苏州与家人团聚。

电影史专家认为,洪深最大的成就并不是他在编剧或者导演方面的成就,而是说他把西方一套比较成熟的戏剧舞台表演的程式搬到中国,并且规范下来确定下来。中国传媒大学的青年学者索亚斌认为:“我们早期的中国电影很大程度上是注意铺排情节,而不太注意任务的性格和心理的刻画。这和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文学有关系,我们看四大名著里面几乎不涉及人物心理的描写,那么只是一些事件、情节、叙事的一些方面的关注,洪深比较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比较善于揭示人物丰富的性格。比如说他非常注意光线,非常注意这种场面的调度,非常注意使用外景,使人物放到一个更真实的环境里面去,这些对早期的中国电影艺术上的推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他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之一。 ”

(二)孙瑜

出国留学只为学电影

与洪深同为清华学生的孙瑜,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居住在青岛,并在青岛从事电影创作。

孙瑜(1900-1990),1900年生于重庆,父亲孙澎生是清朝的举人,曾在泸州、安庆等地为官。辛亥年时,孙澎生任安徽石埭县知县,辛亥革命后,时局动荡,孙家被当地的“自治会”敲诈,家庭陷入困境。孙瑜也因此在幼年时就过起了四处飘荡的生活,他在安徽、上海、四川、直隶等地迁徒,于1914年到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9年后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孙瑜与80多位同学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已经下决心学习电影,但因为当时国产电影粗制滥造,在国人心目中形象极差,所以他就声称自己是学习文学与戏剧。

1923年8月,孙瑜入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根据当时的规定,清华的学生到美国留学,理科可到大学二年级插班,文科可从三年级读起。当时即使是在美国也没有专门的电影专业,所以在威校,他读的仍然是莎士比亚、现代戏剧、德文和西班牙文等科。此时的孙瑜已经表现出对于传统中国格律诗的造诣,他的毕业论文即是《论英译李白诗歌》并被评为“荣誉学士论文”。 1925年夏,孙瑜于威斯康辛毕业后,又到纽约摄影学院专攻摄影和电影洗印、化妆、剪辑等科,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选修“初级电影编剧”等科。

梦想一个个破灭

1924年,孙瑜的父亲即移居青岛,在美国留学时,孙瑜曾收到父亲给他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们在青岛的家。据孙瑜先生的儿子孙东光叙述,当时孙家在江苏路41号有一栋房子。对面是一个教堂钟楼,一个小山坡上,眺望过去可以看到大海,有很多红屋顶,非常优美。就像美国的哈莱坞(好莱坞)一样。青岛这么美的自然环境,又是港口城市,这里绝对是一个拍电影的好地方。孙瑜还曾画过一幅小画,他在美国时已经对青岛产生了美好的幻想。

1926年8月,孙瑜在结束了美国留学后回到了青岛,他在美国时就已经写信给未曾谋面的洪深,表示想到电影界“最好是明星公司”发展,洪深回信表示“无论编剧和导演,均可一试”。孙瑜乐观地认为,自己定可在中国电影的中心上海大展身手。而当他9月来到上海时,却并没有被明星公司录用,洪深又介绍他去神州公司,该公司的总经理汪煦昌却抱歉地告诉他,他们已经无片可拍,因当时上海有百余家电影公司纷纷倒闭,国产电影已经快完了。

于是有点失落的孙瑜,回到了青岛。他在青岛认识了几位好朋友,其中便包括王卓王玫兄弟,他们兄弟是王羲之十九代传人,王玫是一个小提琴制作专家。王卓是一个摄影师,充满了朝气,他们很投缘。他们为孙瑜鸣不平,他们找孙瑜写剧本,准备拍摄一部名为《青岛之波》的电影。

孙瑜与朋友们设想以青岛每年都举行的跑马会为背景拍摄这部《青岛之波》,却因为合同没谈好错过了拍摄时间,美好的愿望就此落空。

赢得诗人导演的美誉

1927年元宵节,孙瑜和张绮先在青岛结婚。当年,他在长城画片公司谋到了第一份编导工作,他编剧的第一部作品《渔叉怪杰》投拍,此后,又转到民新、联华几个制片公司。此后,他的几部作品《故都春梦》《野草闲花》就开始确立了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的地位。 1932年,中国影坛最具实力的制片公司——联华影业成立,孙瑜便是联华旗下的导演之一。在联华,孙瑜的事业发展迅猛,几部作品不仅为他赢得了诗人导演的美誉,他还发现了几位新人,力捧他们走上银幕。诗人导演大概是说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电影有诗情画意,这是沈西苓和费穆赠予他的美称。

电影史学者索亚斌在接受青岛电视台《影视之城》剧组采访时认为,孙瑜是联华公司的台柱导演之一,“他体现出来的一种特征是其他旧中国的电影导演所少有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就是他的电影里面充满了一种中国文化里都少有的浪漫豪情。而这样的东西又能和中国的社会现状结合起来,比如说他特别喜欢表现中国的乡村,把它视为一个理想的田园,但是理想的田园又被无情的战火、凋敝的现实所压迫,逐渐地失去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田园、精神的家园,但是他最后往往是在电影的结尾的时候有某种悲剧的意味,但是又饱含着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比如说左翼电影的纲领之作《大路》就是这样的,在敌机扫射之下,很多修路的工人都丧生了,但是在几个农村出来的旁观者的眼里面,他们的灵魂又重新站起来,又重新扛上捻子来修筑大路。就这样的一种感觉,又很符合中国的社会现状,同时又是中国电影文化里所缺少的一种特质,所以应该说孙瑜是旧中国取得成就最高的电影人之一。 ”

孙瑜先生一生创作了 《故都春梦》《野玫瑰》《火山情血》《小玩意》《长空万里》《火的洗礼》《武训传》《大路》《鲁班的传说》等20多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经典作品。金焰、林楚楚、王人美、郑君里、黎莉莉、陈燕燕、刘琼、李纬、张瑞芳、王蓓等大明星都是被孙瑜引上电影之路的,阮玲玉更是主演了他导演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才大红大紫,所以,他又被誉为当之无愧的造星高手。

孙瑜一直称青岛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上海电影圈内安身后,他也曾多次率外景队来青岛拍摄,1936年更是带了《到自然去》和《浪淘沙》两部电影来青岛同时拍摄,两个片子中的演员有交叉,外景则都以青岛海滨为主。

洪深与孙瑜实际上都是青岛这座移民城市的匆匆过客,他们在电影和戏剧方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当时的现代文化中心上海。洪深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孙瑜在青岛休养皆是因为遇到了某些困顿,才“不得已”返回。

洪深与孙瑜来到青岛,起因都是父辈的选择,这在客观上取决于彼时青岛相对较为理想的生活环境,而他们随后选择青岛作为自己失意时的“故园”,也确实对青岛的戏剧和电影事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洪深与孙瑜在戏剧和电影史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在青岛并不算丰富的经历和业绩,理所当然地为本地学者、作家所津津乐道。

注:本版文字节选自《青岛艺术史》(影视卷)。

张彤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四大洲发高烧,青岛只算半山腰 今年7月全市平均气温比常年高0.7℃,未来还要接着“蒸”

半岛记者鲍福玉通讯员江敦双报道本报8月4日讯4日早晨,岛城不少地方迎来了一场阵雨,这也给市民带来了些许的清...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