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的味道

青岛早报 2018-07-05 06:19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在青岛的大街小巷,不少聪明胆大的人开始做起小买卖了。看见别人倒腾小本生意赚了钱,我也眼热心急。得知单位要实行“大星期天”了,也就是现在的一周双休,我决定体验一下“下海”的滋味。

接下来,我抓紧时间进了点小商品,在第一个“大星期天”骑着自行车赶到沧口广场,在马路边摆开了摊子。当时,沧口广场每到星期天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听着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我逐渐进入了角色。说句心里话,一个大男人第一次摆地摊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坐在大金鹿自行车后座上,我不敢朝外看,只低着头看自己的货。在沧口广场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人在我的小摊前停留片刻,这就是我迈出的业余时间挣钱的第一步。

然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老婆用挂历纸折叠的钱包首先卖出去了,我记得当时卖五元一个,相当于普通工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其实,在那个年代,手工折叠的纸钱包还是很时髦的。有了这种经历,我一改平日“顾客”的身份,而站在“卖主”的立场上,与买家计较小商品的价格,颇有新鲜感。

说起来,三十多年前在沧口广场做买卖的人钱也好挣。为什么呢?因为附近有国棉六厂和橡胶二厂两个大企业,特别是每到工厂发奖金的日子,到沧口广场小摊买东西的人就非常多,而且看上就买,根本不砍价。摆一天小摊下来,虽说我的收入不是很丰厚,但那种比上班族更大的自由感和做生意本身所特有的刺激感,确实令人兴奋。

晚上回到家,我拿出一天挣的钱仔细清点,发现里面有一张五十元大钞。我饭也顾不上吃了,急忙站在方凳上,对着电灯泡左看右摸,就怕是一张假币。第二天我去银行找我同学给鉴定了一下,是真币,新版五十元人民币,我才彻底放心了。这也是我第一次“下海”挣的最大一笔钱。

说实话,做小买卖上瘾。每到公休日,我都会到沧口广场摆地摊,大钱没挣多少,小钱从没断过。从此以后,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日子过得喜洋洋。没过几年,一向勤俭持家的我老婆手上、脖子上也挂金了。回想起来,多亏了改革开放,老百姓的生活才得以发生了巨变。

而今,我已年过六旬。虽然现在不在沧口住了,但有时间我就回到沧口广场转转,什么都不为,只是想看一看熟悉的老面孔,听一听老沧口的口音,吃一吃老沧口的锅贴。

刘海光

新闻推荐

奋力建功新时代

奏响国歌,党员起立。生日献礼[党员风采]>>>出场人物温哥华社区刘丕承刘丕承1972年5月入党,退休前就职于青岛市公...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