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编织美丽人生

攀枝花日报 2018-07-03 07:52 大字

图为毛裕鑫老人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本报记者 吴晓龙 文/图

“这些麦杆房、麦杆画、蛋壳娃娃、娟人、豆子画,都是我编织和制作的。请慢慢欣赏!本老太的手还挺巧的吧?”6月20日上午,在东区弄弄坪街道烂泥田社区86岁的毛裕鑫老太太家里,她边绣十字绣边指着桌上的手工艺品自豪地对记者说。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真难以相信这些栩栩如生、精美细致的手工艺品竟会出自一位八旬老人之手。

在烂泥田社区,毛裕鑫老太太称得上是一位“名人”。她编织和制作的手工艺品堪称一绝。2005年,她编制的麦杆房系列荣获“首届攀西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艺术博览会”金奖。

年逾古稀 自学工艺

毛裕鑫老人193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市,1954年毕业于青岛医科大学。1970年3月,为支援攀枝花开发建设,毛裕鑫从青岛医院抽调到十九冶医院。

1987年4月,毛裕鑫从十九冶医院退休后,回老家青岛探亲访友。一天,毛裕鑫在青岛的一家手工艺品店里看到精巧的麦杆房,勾起了她童年的记忆。记得上小学时,她就时不时根据自己的创意,利用母亲做衣服剩下的各种布块,制作香包、布娃娃之类的工艺品。那一刻,毛裕鑫重燃激情,买了一个麦杆房,并购买了一大袋子麦杆,准备自己制作。

回到攀枝花后,毛裕鑫把买来的麦杆房拆了,照着样品开始学着做。做麦杆房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需要经过下料、搭配、尺寸比例、粘贴、缝合等一连串的制作过程。虽说毛裕鑫打小酷爱手工艺制作,但毕竟已是74岁的老人,大脑的反应程度、手指的灵巧度大不如年轻时拿手术刀那样灵活自如。因而,刚开始学时,制作出来的麦杆房不是歪了就是倒了,始终找不到感觉。但她不泄气,坚持做下去。她一次又一次地练习,觉得哪里不对劲,就拆了重来,反反复复地练,反反复复地拆。她不论是在家中炒菜做饭,或是到商场买东西,甚至上洗手间,满脑子都在琢磨麦杆房。常常炒菜忘了放盐,到商场忘了要买什么。晚上,家人都睡了,她还在灯下练习制作,手指还磨起了血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苦练,毛裕鑫制作的麦杆房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在造型上美观,而且在纹路、颜色搭配上都有不少创意。2005年,在首届攀西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艺术博览会上,毛裕鑫参展的麦杆系列手工艺品荣获金奖。

毛裕鑫老人从不吝啬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她时常将自己编织和制作的麦杆房、麦杆画、蛋壳娃娃等手工艺品赠送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和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每每收到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如获宝贝,精心收藏。自然,毛裕鑫的手工艺品也受到一些商家的青睐,表示要收购出售。然而,毛裕鑫却婉言谢绝了。她说:“我这么大岁数了,编织和制作手工艺品只是陶冶情操,赠送朋友,不参与商业活动。”

学无止境 永不停步

在麦杆房、麦杆画系列制作取得一定成绩后,已75岁高龄的毛裕鑫又拜师学习做十字绣。她不仅去书店和商店买了有关十字绣的书籍研习,刚开始学习的那一个月,毛裕鑫就守在师傅的身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十字绣是一个细活,初学比较困难,可毛裕鑫却兴趣很大。她白天既要照顾身体有病的老伴,还要买菜做饭,时间不多。于是,她就用晚上学,常常是绣到凌晨才肯休息。绣得不好,就拆了重绣,眼睛看不清楚,她就买来放大镜。就这样,8个月后,毛裕鑫终于绣出了第一幅让师傅和师妹们满意的十字绣作品《法式乡村小屋》。她用镜框把它装起来,挂在家里的客厅。紧接着,她又花了3个月的时间,绣出了《春女王》。此后,毛裕鑫倍加努力,一心扑在十字绣上。

从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间,毛裕鑫所制作和编织出的麦杆房、麦杆画、蛋壳娃娃、娟人、豆子画、十字绣等手工艺品多达200余件,深受工艺品爱好者的称赞。

一针一线 颐养心态

毛裕鑫编织和制作手工艺品30多年,用她自己的说法就是“受益匪浅”。编织和制作手工艺品让她获得良好的心态和极大的快乐,既磨练了意志和品质,又能静养心态。

毛裕鑫说,只要拿起手中的针线,一针一线在手中飞舞,心绪再差都能很快平复。一些与毛裕鑫同时代毕业参加工作的姐妹,尽管退休待遇比她高了很多,但毛裕鑫也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她说,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何须在收入和待遇上相互攀比!

毛裕鑫老太太的话,体现了一种可贵心态,那就是知足常乐。

而今,毛裕鑫老人已是86岁高龄,儿女都有各自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尽管没有生活在一起,但随时都来照顾老人。

新闻推荐

小小汇款单 记录了我和父母的爱

20多年前,俊生(化名)从农村考入大学,父母省吃俭用地供着他。那时候,每到月底,俊生都会准时收到父母的汇款单,更让他感动的是附言...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