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四十年,婚礼 从简朴到浪漫,从追潮流到拼

半岛都市报 2018-03-29 11:32 大字

2004年“创意”成为婚礼的一种刚需,田军(左一)为新人策划了一场公交婚礼。

改革开放以来,涉外婚姻逐渐增多,洋女婿在青岛办的一场中式婚礼。

李天顺今年84岁,刘从华85岁,老两口已经结婚59年了。他们是一对被身边人称道的金婚老人、模范夫妻。当年的结婚证就是这样的两张纸,上面都没有照片。半岛全媒体记者付晓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关于中国人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社会生活发生沧桑巨变,婚礼作为人生大事,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裸婚时代

婚礼就是请客吃饭

王健民结婚的时候25岁,那是1985年。父母给了他400元作为结婚基金,这相当于他差不多一年的工资。他先用这笔钱给自己定做了一身毛料西装,打算结婚当天穿。又置办了手表、收音机,修好了原来那辆旧自行车,再加上妻子陪嫁的缝纫机,凑齐了“三转一响”。父母之前为他攒了些木料,找人定做了一套家具,在家里收拾出一间房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和妻子登记领证。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对结婚这件事依然奉行简单、朴素的原则,对仪式并不十分看重。“那时候结婚就是把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吃个饭。”王健民说,“条件稍微好些的就进饭店,我们在沧口一家饭店摆了十桌,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大操大办了。”

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升,新婚夫妇们虽不至于一无所有,但也并不富足。“我们那也算是裸婚时代了,不是很讲究彩礼、嫁妆什么的,不像现在,房子、车子、钱都得有。”据王健民介绍,当年住房资源普遍紧张,刚结婚的小两口一般先住在父母家里。王健民所在的事业单位结婚后才给分房,他等了一年,直到儿子出生后,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家”。

开放之号角吹响全国,老百姓的婚礼或多或少已经开始悄悄“变脸”。“照相馆能拍婚纱照了,我爱人穿的是婚纱,我穿西服。但是那时候的婚纱和现在不太一样,头上白纱身上缎面白裙,没有现在的这么复杂。”王健民说,当年拍婚纱照就是赶个时髦图个新鲜,“还是觉得那张穿平常衣服的看着更顺眼。”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副会长田军是青岛最早一批婚庆从业者之一。据他介绍,青岛拍婚纱照的习俗是从台湾吹来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照相馆开始尝试给顾客拍婚纱照,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批台湾人来青岛开影楼,带动了婚纱照在青岛的普及。“一般照相馆里拍照便宜,但是在影楼拍一套正规婚纱照挺贵的,价格得上千元,在当年算得上奢侈品了。”

■西风东渐

当婚礼走向市场

婚纱照的流行是中国婚礼学习西式风格的第一个萌芽。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解放,婚礼一扫过往的陈旧与单调,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鲜感和可能性。

宋国伟1995年结的婚,在家请客,中午一拨、晚上一拨。“当时有好多战友过来,再加上亲戚朋友,人比较多,就分了两拨。”宋国伟说,他当年也和“裸婚”无异,接亲的时候随手在街上拦了一辆捷达出租车,就把新娘接回了家。“那年禁止用单位公车做婚车,无法从单位借车了,也禁止街上放鞭炮,我全赶上了。”为了让自己的婚礼看上去不那么“寒酸”,宋国伟下血本请了婚礼摄像。

田军1995年开始做婚礼摄像。“婚礼摄像是1992年前后兴起的,以前只有照相的,能请人照相的家庭不多。谁家要是能请人来录像,用青岛话说,也算是‘洋相\’了。”田军买机器花了五六千元,起初还担心什么时候能回本,结果人们对婚礼摄像的热情超乎他的想象。“录一次像180元,这在当时也算是大价钱了。但是很多人托关系来找我,我经常连轴转工作十几天,可以看出来大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

婚礼摄像兴起后又过了几年,主持人出现了。“其实一开始就是请个能说会道的人主持一下婚宴,请的人多了,你帮忙也帮不过来,就有人考虑是不是可以专门做这行、收些费用。”田军认为,变化至此,婚礼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私人人情操办,悄然出现了市场化苗头。

青岛第一家婚庆公司诞生于1998年,是北京一家公司开在青岛的分店。2000年以后,更多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百姓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婚礼质量的高诉求,无疑是其重要推动力。从这时起,“西风东渐”在中国婚礼中被越来越多地体现。

婚庆市场化之后的第一场革新再次由婚纱照开启。2003年前后,影楼之间婚纱照业务竞争已然很激烈,打出各种名号招揽顾客,一家由台湾人开办的连锁影楼另辟蹊径,率先把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一台数码相机十几万元。不过很快市场就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首先它看片很快,顾客来了一看,后期还可以修图,人和景都变漂亮了,很容易就接受了它。”

与此同时,婚礼变得繁琐了,摄影、摄像、主持、化妆一应俱全。会场布置变得花哨了,鲜花、纱幔、气球、LED屏、交响乐等西方婚礼的常用元素大量渗透进来。“其实2000年以后的婚礼基本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婚礼的样子比较接近了,大体框架就那样了。”

■花样百出

“创意”成为婚礼刚需

豪华逐渐成为很多婚礼的标配,怀抱“人生中唯一一次”的念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婚礼大手笔投入,无论是财力还是心力。从2008年起,随着声光电等高科技舞美手段的普及,婚礼比以前“贵”了很多。贵气、然而昂贵,也开始出现一些“天价婚礼”。“十几万很常见,上百万的也有了,超大的LED屏,摄像用上了双机位、摇臂,鲜花用进口的,反正总有更好的供你选择,只要你舍得花钱。”在田军看来,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个人财富得以快速积累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天价婚礼”有炫富、攀比心理作祟。

慢慢的,当人们对“天价婚礼”已经司空见惯,极尽奢华也不能引人惊叹、掀起波澜的时候,婚礼迎来了又一次转向,走向了比拼创意的阶段,“创意”成为婚礼的一种刚需。

实际上,早在2004年,青岛就出现了专业的婚礼策划师,根据顾客的个人故事,为其量身定制创意婚礼。这一年,田军操办过一场公交婚礼,婚礼创意来自策划师和这对新婚夫妻的共同碰撞。这对夫妻是在公交车上认识的,于是策划师想出了“爱情巴士”的点子,租了一辆公交车做婚车,车身四周贴着婚礼海报,扎着气球。“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在当时算是比较超前了,在市区行驶这一路,也算是招摇过市了。”

十几年的时间,策划师的费用翻着倍增长,其背后是婚礼对创意的倚重在逐渐加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独特的,甚至是引领潮流的,除了吃吃喝喝,大家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了。婚礼上把小短片、MV一放,让宾客了解我们的故事、为我们感动,这成了大家看重的。”田军说。

比拼创意的婚礼风气自诞生以后长盛不衰,2013年,冯小刚那部叫《私人订制》的电影热映,又为这势头添了一把火,“私人订制”成为一个新的婚礼概念。英伦范、森林系、童话风……每场婚礼都有风格和主题,试图镌刻上一对新人独一无二的印记。

■返璞归真

不求奢华但求走心

今年3月初,李彬和妻子举行了婚礼。小两口都不是注重形式的人,并没有向婚庆公司提出太多要求,他们觉得普普通通,但是感觉很温馨的婚礼就很好。在李彬看来,到了他们这一代,对婚礼的态度更加随性了。他观察周边同龄人发现,现在年轻人的婚礼存在两个极端,既有让人觉得“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那种,比如动用直升机、游艇,费钱费力但撑排场、新奇。也有简简单单走个流程就行了的那种,甚至干脆连婚礼都不办,或是选择旅行结婚。“在有限的预算内,很多人更愿意多花些钱去旅拍,旅行、拍婚纱照一举两得,我们就是去新西兰旅拍的。”

这与田军的观察如出一辙,做了20多年婚庆行业的他发现,现在年轻人的心思越来越难猜了。“尤其是这五六年,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开放、包容,选择也多,年轻人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不是家长喜欢的方式、婚庆提供的方式来结婚,婚礼办还是不办、怎么办,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田军认为,总的来说,近年来婚礼出现了返璞归真的趋势。“物质条件由匮乏到富足的阶段,体现在婚礼上就是由简到繁,而当富足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向别人表现或者证明什么,婚礼就又由繁入简了。”田军认为,现在年轻人追求的“简”是简约而非简单,“不要繁琐,不必奢华,但是要走心,这是他们的诉求。”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跟随国家脚步敞开大门拥抱世界,涉外婚姻逐渐增多。据田军观察,洋女婿在中国办婚礼,要么尊从宗教信仰举办教堂婚礼,要么举办中式婚礼,丰富了婚礼的风格和形式。

近年来,中式婚礼在本土的年轻人当中也越来越受欢迎。在田军看来,中式婚礼的价值重新被发现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体现,“中式婚礼承载着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年轻人愿意接受它,也代表了一种在文化上的认同和回归。”

新闻推荐

2018款全新博越青岛交车

日前,全新2018款吉利博越在青岛上市,在众多吉利新老粉丝的见证下,首批新款博越车主拿到了他们的新车钥匙。自博越上市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博越凭借自身扎实的品质,获得无数好评。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行业...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