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日占青岛>>>

青岛早报 2017-12-10 03:55 大字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宣战,战争波及青岛。1914年11月7日,德国战败投降,日本侵占青岛。在当时的作战地图上对青岛铁码头的标注首次公开出现了“栈桥”之名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举国一致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和青岛的主权。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青岛。

二十世纪30年代初,栈桥一带辟为“栈桥公园”。时任青岛市市长胡若愚决定对栈桥进行改造。在“招商投标,拆坏重建”中,最终栈桥改建工程由信利洋行中标承建,新栈桥的式样与结构则由青岛港务局工程部的德籍工程师弗里德里希·施瑙克设计。工程于1931年8月20日开始,栈桥南端的锈蚀严重的原铁码头被拆除,改建成了35孔的“铁筋混合土”透空栈桥,于透空桥南端增筑三角形岛堤,岛堤上新建混凝土八角重檐绿琉璃瓦攒尖顶中式亭台一座(回澜阁)。为便于小型舟船靠泊透空桥,东西两侧各设有两处系泊泊位和舷梯,桥面上设置有减压孔。

整个栈桥的重修改建工程于1933年5月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竣工。同时,“并於桥之前端增建一亭,以备游人休息之用”。同年7月1日,举行了重修竣工落成典礼,并于回澜阁内立碑纪念。据资料显示,在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之后有过更换碑文的计划,但最终如何实施不得而知,致使今日的回澜阁内仍存留着一块无字碑。

回澜阁原设计为一座层高两层的亭式建筑,为便于游客观赏海景,一层设计为敞开式,后在征得市民的意见后进行了重新设计,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两层楼阁式。回澜阁建成后,吸引了全国很多地方的人前来观看。这座重檐八角阁也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处建筑。

1933年夏季,新建成的栈桥成为“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场。 1936年“青岛十景”评选,以栈桥为主景的“飞阁回澜”成为其中的第一景。自回澜阁岛堤的建成,栈桥才由“I”形改变成了形似“T”形的“↑”形状,这仿佛是在向栈桥的“丁字形原形”靠近,也似乎是为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命运多舛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月10日,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日军也曾多次登上栈桥。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美国海军的小型船只也曾在栈桥靠泊。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回澜阁及栈桥公园进行修缮和美化。栈桥开放为休闲娱乐之地,而回澜阁曾被用做展览馆、茶馆、阅览室等。1953年,回澜阁曾被改名为中苏友好阁,牌匾由郭沫若书写。 1958年重新改为回澜阁。牌匾由时任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这块牌匾一直挂在今天栈桥回澜阁上。

1984年11月5日至1985年4月28日,因年久失修栈桥再次进行了大修。根据“在大修中基本保持原貌不变”的原则,青岛市政府投入巨资对透空桥进行了第二次拆除重建,对引堤及回澜阁也进行了局部修复,在长度不变下,将原34组墩柱的透空桥重建为16组墩柱。此次工程竣工后,栈桥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17孔的透空栈桥。

见证青岛

青岛早期历史上曾经围绕着半岛前后岸还有几座“栈桥”,现已查明均建造于1898年之后。据史料记载,小港内的大鲍岛码头建于1899-1900年、大港中的港岛桥建于1899-1900年、前海西侧的莱因·威斯特法伦煤业辛迪加煤桥1900-1901年建造,青岛湾东部的衙门桥于1900年建造。

自回澜阁建成至今,青岛栈桥虽也经厉过多次维修,但其风貌基本未改。 “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倚栏杆水拍堤”,这首刊载于1933年“青岛指南”中的诗句正是青岛栈桥的真实写照。青岛栈桥由一个初衷为清军出于军事用途而建造的军事设施,转变成为了具有标志性的青岛胜景。

这座连接着陆与海的“桥”,伴随着岛城百余载岁月沧桑,更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新闻推荐

重庆鲜面条劲道爽滑

45岁的孙启全是地道的重庆人,制作面条的手艺已有20个年头。7年前,她将重庆小面的手艺带到了青岛,在市场开了这家重庆鲜面条店。小店主打面条,各种粗细、形状的面条就有十来种,重庆小面3元/斤最受欢迎,...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