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实施创新驱动

青岛早报 2017-11-08 04:14 大字

创新已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在以贯彻十九大精神为中心任务的新时代、新时期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进一步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主线,精准发力,攻坚克难,重点抓好“一中心、两聚焦、两强化”,不断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更强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由“三小”转向“三大”

近年来,青岛顺应创新驱动发展大势,紧紧把握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工作定位上,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加快构建 “源头供给—转化服务—产业培育”工作链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工作理念上,推动工作由“三小”向“三大”转变。即:科技创新布局从“小科技”向“大科技”转变,强化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注重部门协同和区市联动。科技创新主体从“小众”向“大众”转变,既注重扶持高端关键人才,又关注草根创业群体。科技资源配置从“小投入”向“大投入”转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创业集聚。

经过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岛城科技创新主要数据大幅提升。科技投入方面,全社会研发投入(R&D)由2012年的190.4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8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61%增长到2.86%,研发投入总量及强度均居全省首位。成果创造方面,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近5倍,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2016年达到6561件,副省级城市排名由第12位升至第7;PCT国际专利申请增长5倍,2016年达到906件,副省级城市排名由第6位升至第3位。成果转化方面,技术交易额增长4倍,2016年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4亿元;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由2家增至14家,副省级城市排名由倒数第1升至第5。产业培育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1年的406家增至2016年的1347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千帆计划”,累计入库企业2461家。

人才是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青岛市不断完善各项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出台首个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首批2个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发展,其中由美国科学院戴宏杰院士领衔的铝离子电池团队,将在青建立世界首条用于规模化生产铝离子电池组的设备生产线。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共引进培育领军人才175人。积极争取青岛人才进入“国家队”,今年13人(单位)入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占全省1/3,总数达47个。高新区、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青能所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记者了解到,市科技局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制定了最新的发展规划。青岛市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一是狠抓“一业一策”产业发展。按照“双百千”工作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全市高技术产业,明晰发展路径、突出发展重点,主要抓好仪器仪表等产业的培育发展。二是强化科技大项目支撑。以海洋国家实验室、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产业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为依托,打造集群式发展的科研创新高地,并在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微电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三是靶向产业集聚高端资源,围绕仪器仪表、海工装备、航空航天、微电子、生物能源等重点产业方向,强化产业培育、科技项目、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支撑,着力提升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培育。针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短板,编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和航空航天4个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和青岛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在高技术产业统筹调度的同时,着力推进仪器仪表、虚拟与增强现实、可穿戴智能设备等8个细分产业培育。

创新引进模式,开展体系化招商,一方面“以所引所、以企招企”,围绕中科院及中国电科、中船重工、中车等“央企集团军”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发挥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招商引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实施“百千万”科技企业培育工程

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实施“百千万”科技企业培育工程。一是打造百家高企。坚持量质并举,增加高企认定批次,强化宣传培训,力争数量大幅增长。同时,遴选百家重点高企精准扶持,助推企业跨跃发展。二是培育千家“千帆”。深入实施“千帆”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在科技金融、研发投入、专利运营等方面精准施策,加快“小升规”“企成高”。三是服务万家小微。全面推行大型仪器共享、研发费加计扣除、高企认定奖励及创新券等普惠政策,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入园区、创新创业大赛、知识产权公益培训等活动。

强化服务,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多维度创新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技术转移服务促进成果转化。研究出台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动科技成果集成熟化,着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瓶颈。构建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城市。二是优化孵化服务促进市场主体培育。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引进专业运营机构,推动孵化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三是优化科技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创新股权、债权、股债联动融资模式,加强与“一行三局”合作,重点推进与人民银行的 “投保贷”、与保监局的“政银保”、与证监局的“双创债”、与银监局的“银企对接”等产品和服务。四是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推动专利运用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重点城市,推进高价值专利运营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双创环境。

强化改革,释放创新发展活力

深化“放管服”,建立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发展部署,研究制定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政策措施,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地落实。二是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调整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和方式,通过“拨、投、贷、补、奖、买”等多种手段,重点支持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并逐步将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下放给联盟等平台组织。三是促进校(院)地合作。建立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科技支持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能力。四是强化创新协同。充分发挥市科创委作用,加强区市、部门统筹联动,凝聚全社会科技创新合力。

围绕创新链需求,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投向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引进培育。在投入方式上,综合采用“拨、投、贷、补、奖、买”,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将科技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下放给相应的创新联盟等平台组织。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分别在国内和省内首次设立科技创业奖和创新团队奖,取消推荐限额,强化社会监督,促进公平公正公开。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科技系统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核心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助推全市经济发展向更高质量转变,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更伟大的新征程,为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注入更强内生动力。

新闻推荐

用图片反映新闻内容

“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就看到青岛早报的新闻摄影作品展,午饭后特意到展览现场参观,图片内容很丰富,水平非常高。”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主任科员马聚勇告诉记者,因为平时经常直接参与新闻媒体的报道工...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