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市的缩影

潍坊晚报 2017-10-20 00:00 大字

公共空间越多,人们对它的需求就越旺盛。很难理清公共空间数量的增长与需求的强烈之间的逻辑联系,他们像是互不认输的追赶者,彼长不是为了此消。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共生一起推动了城市良性生长。

大多数城市公共空间几乎都无意识连接。它们单独立项的时候,虽然考虑了自身的处境和社会需求,不过极少有公共空间像便利店那样有一套可以串联的标准系统。它们自由、松散,像山地里的野花那样随风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起完善城市服务的功能。

正是因为公共空间出现自由、生长随意,没有规制化的约束才让它们有了尽可能鲜活的生命力。它们一方面完成本分工作,另一方面又补充其他公共空间负荷过重的问题。这时候,它们的兼职身份胜过了专职功能。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形态,咖啡馆是城市历史一个角度的见证者。2007年11月14日,李明在八大关喝咖啡,古老房子里暗淡的光线和可以感知的寒意成为他写《一杯咖啡里的青岛史》的动源。他把时间指针回拨到1897年,让李鸿章、翁同龢、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悉数出场,让城市的历史与咖啡发生关系,他直言青岛的咖啡宿命,并非戏言。

我愿意接受这种历史对接的趣味性而是真实性,一杯咖啡,一杯茶,甚至是一杯威士忌,这些偶然都足以让一座城市发生命运性转折;不过,有这份冲击力的并非是杯中的咖啡、茶和威士忌,更核心的力量则是杯子所处的公共空间。

与历史相比,现在更加浮光掠影。再一次见到王妍是在一家星巴克,她原来在我工作的写字楼上班,每天出入大堂都可以见到她,有一段时间不再遇见,这一次见面才知道她换了工作——从物业管理公司到了星巴克。

我点了一杯咖啡,她没有认出我。因为变换了空间,再一次确认人与人的相识就变得困难起来。公共空间从来不具备人像确认功能,置身其中,所有的行为都漫不经心。因此,在公共空间里发生什么事情都不意外,它既保证有充足的、多元的可能性,又无法确保一件事情的二次出现。

相对异类,又合情合理,咖啡馆的存在(包括那些标准化的咖啡馆)像是让人走进了梦境,走进了一个与城市节奏恰恰相反的场景。有很多次,我在咖啡馆看到了补课的学生、算计的商人以及各式各样的鼎沸喧哗;可是,更多时候,如果有心,你也会把它当成所在城市的缩影。

新闻推荐

身中多刀 他仍勇擒歹徒

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主办,市文明办、市公安局承办,青岛早报等媒体协办的首届“青岛最美警察”评选活动持续推进。青岛早报及新媒体陆续刊发来自基层一线优秀民警的故事,市民可以通过青岛早报官...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