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起舞,颅脑“拆弹部队”是怎样炼成的 ——探访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脑科中心神经外科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鑫鑫通讯员王婷婷
稍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心术》,是以医院神经外科为主背景的影视作品,一批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在只有借助高倍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神经组织上“翩然”舞动手术刀,完成一台又一台超难度、高风险的手术。这在常人看似天方夜谭,但对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们来说,却习以为常,他们也因此收获了“拆弹部队”的美誉。他们是如何在毫厘成败,遍布中枢神经、重要血管的颅内,如同“刀尖”起舞一般,精准完成手术?他们又凭借这些精湛的技术,解除了哪些疾病的困扰?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脑科中心东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洛,一睹“拆弹部队”的风采。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就开展了颅脑外伤的救治工作;七十年代,组建起神经外科专业;八十年代,步入微创精准时代,治疗手段随之增多。现在,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共设床位74张,年门诊量2400人次,手术量1000台以上。“脑血管病介入、脑肿瘤及脑血管病微创手术、DBS功能神经外科、神经脊柱和神经重症监护五大亚专业蓬勃发展,‘特色化、专业化、专病化\’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市立医院东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洛告诉记者。
“拆弹部队”凭绝活,驰骋五大亚专业
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突然、病势险恶,被称为“致命杀手”。早在2003年,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便在青岛市率先开展了脑血管造影等神经介入治疗,现已构建起完备的介入手术团队;2016年,青岛市市立医院与青岛市急救中心合作,成立了青岛市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治疗中心。“现在,当脑血管病患者被送达市立医院,我们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相关检查,确定出手术方案,并迅速开始手术,不会耽误一分一秒的救治时间,”李洛主任表示。
完备、高效的救治流程,一次又一次让医生将脑血管中的“炸弹”完美拆除,为脑卒中患者的抢救和康复治疗赢得先机,有的患者甚至在术后第2天至3天,就可以出院。据不完全统计,市立神经外科团队每年可以完成颈动脉、脑内动脉支架成形手术、介入动脉瘤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血管内栓塞手术等超过300例,他们的“3小时介入取栓”技术,在青岛地区更是独领风骚。
亮点一:率先开展,极速“拆弹”跑赢死神
▲手术中
◤病例讨论
众所周知,颅内神经血管遍布,结构特殊,手术难度极高,市立神经外科的专家们紧跟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凭借毫厘不差的劲头,打造出脑肿瘤及脑血管病微创手术团队,在内镜治疗和搭桥手术领域纵横驰骋,先后开展了内镜下微创垂体瘤治疗、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烟雾病、“锁孔”开颅夹闭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脑胶质瘤综合性精准治疗等尖端手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一旦破裂,人会因脑干受损,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迅速死亡。目前,主要有小切口或“锁孔”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治疗两种手术方法,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每年大约能接诊此类手术病人100例。“小切口或“锁孔”开颅夹闭手术,就是通过微创切口开颅技术,用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使脑血管中的血流,不再进入动脉瘤,对于重症动脉瘤出血患者而言,这堪称‘挽命\’的一招。同时,还能清理之前的积血,这使得手术复发率比较低。”李主任告诉记者。据悉,小切口或“锁孔”开颅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难度,堪比手术届的“奥斯卡”,术中一方面要精准找到病灶,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动脉瘤突然破裂,是对手术医生的经验、技术和心理的极大考验。而“介入”手术则是另一种典型的微创技术,因为不需要打开颅腔,更易被患者接受,这两种微创技术相辅相成,让治疗更为合理,显著提高了“动脉瘤”这一危重病症的救治效果。
作为外科微创技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内镜技术”仅通过狭窄的单侧鼻腔,就能将位于脑底深部的垂体瘤切除,彻底颠覆了以往显微镜直视下的传统观念,术后无需拆线,没有引流装置,术后3天即可痊愈出院,免去了患者的开颅之苦,践行着“加速康复外科”的最新理念,成为手术皇冠上的明珠。但是,要完成这项惠民、利民的尖端技术,手术医生除了要具备深厚、扎实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能力,还必须经过“专训”,直面高难度的挑战。2008年,敢于争先的李洛终于带领团队完成了青岛首例“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那是一位不孕不育的女青年,手术后恢复得很好。而且,由于垂体瘤被切除之后,内分泌激素得到恢复,术后一年,她终于有了身孕。”李洛回忆说,作为医生的他因此感到欣慰。随后,他带领团队不断拓展治疗范围,现在已经成功开展了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脑积水、脑室囊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颅颈畸形(Chiari畸形)等多项“内镜”颅脑微创手术技术。
亮点二:敢为人先,挑战业界“奥斯卡”
的治疗作用。”李洛形象地解释说。
颅内血管纵横分布,又细如发丝,要在众多的血管中,找到目标血管再进行“准确对接”,难度堪比米粒上绣花。“脑血管通常在1.5毫米至2毫米之间,小孩子的可能只有1毫米至1.5毫米,我们不但要在显微镜的帮助下精准找到血管,还要在接口处用最细的手术线缝上10针至16针。”李主任告诉记者。据悉,他所带领的团队成为目前山东省唯一一家能够系统性进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的科室,现在已经完成70余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年龄最大的已经63岁,他们在“微创”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大大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达到了“快速康复”的目的。
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老年痴呆、抽动症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功能神经外科脑深部电刺激(DBS)的精准治疗,逐渐成为中晚期病人改善症状的最佳选择。早在2012年,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本部神经外科就已经建立起“帕金森外科治疗中心”;2014年,这里成为青岛市首家帕金森病特材救助项目(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心,截止目前,中心已完成手术180余例,植入深部电极320余例,居山东省首位;日前,“远程神经调控中心”正式成立,彻底免除了异地手术患者的舟车劳顿之苦。“今年,我们将携手精神科、小儿科、药剂科、内分泌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组建‘DBS技术’团队,开展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癫痫、顽固性癫痫等的国际最先进治疗。”
日常诊疗中,神经外科还会经常收治重症脑出血和颅脑损伤病人,精湛的技术和完备的诊疗系统,成为危重生命的救治保障。市立医院集团神经外科现有ICU床位10张,每年收治重症患者400人次,遍及烟台、潍坊、日照、威海等省内外地市。
亮点四:瞄准尖端,直面疑难、危重抢救
未来:借助国家平台,走向学术前沿
除了内镜治疗,搭桥手术也是微创手术的尖端技术之一。之前,医学界对由于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性疾病束手无措,近些年,随着搭桥技术的发展,这类问题迎刃而解。2013年,李洛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青岛市首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等脑缺血性疾病,“就是通过‘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将颅外动脉系统的血液,直接引向缺血脑组织,如同新修一条引水渠,浇灌干旱的田地,对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复杂动脉瘤均能起到良好
亮点三:搭通生命之桥,难度堪比绣花
2015年4月,“赵继宗院士工作站”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正式成立,神经外科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会长赵继宗院士及其团队,展开了密切交流与合作。2016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院士工作站”
两年间,赵继宗院士及其团队先后多次来青,不仅为医护人员举办专场专题讲座,还为10余名患者完成了高难度手术。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也使该科在临床与临床基础研究中大展身手,在国家“十二五”脑血管病外科治疗攻关课题的研究中,圆满完成了“脑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2016年,又参与了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硕教授牵头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重点专项“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技术研究”的申报,在国家级平台上,一步步扎实走向国内前列。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记者文鸿飞升级更新快,竞争超激烈,是家电和通讯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抢占市场先机,2017年的上半年,家电业和通讯业不约而同地走向了转型升级、创新求变的探索...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