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花饽饽 传承中发展

青岛早报 2019-05-27 07:26 大字

早报5月26日讯 花饽饽,也称“面花”。在胶东一带,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大事,还是祭海节、山会、庙会等盛会,各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饽饽,都会进入各家各户。花饽饽或馈赠邻里亲友,或祭祀供奉,表达人们如意吉祥、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既好吃又好看的花饽饽,已不单单是果腹的一种食品,更承载着世世代代胶东人的记忆。为了让这个舌尖上的艺术品得以更好地传承,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5月28日,市妇联将在莱西举办青岛市首届花饽饽创意大赛。

创意大赛28日在莱西启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妇联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激发妇女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动更多姐妹致富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妇女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弘扬良好家风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助力“双招双引”攻势行动,由青岛市妇联主办、莱西市妇联承办的“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岛市首届花饽饽创意大赛,将于5月28日在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产芝村广场举办。花饽饽艺术“大师”们将用一双双巧手塑造美好生活,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

本次大赛设置展示组和现场制作组两个类别,参赛作品既可以弘扬传统技艺,也可以创意创新,要求有文化内涵,主题健康,参赛作品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纪念奖若干名。展示组的作品和现场制作组的作品,经过初选后分别由评审组现场评选,展示组的作品由评审组根据作品创意、外形、表光等方面综合打分确定获奖情况;现场制作组的作品由评审组根据每个作品的制作用时及外形创意等方面进行表彰,不再评比。

“非遗”花饽饽浓浓百姓情

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饽饽”一词源于明朝,清代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后来民间又在饽饽上插上大红枣儿,成为胶东特产。 “蒸花馍”、做“花饽饽”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传统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饽饽与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审美情趣相依附,也反映出社会的民生、民情。 2019年1月,在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还诞生了胶东第一家花饽饽文化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占地1000余平方米,珍藏实物368件,有不同时期小麦种植的生产工具、馒头制作工具,花饽饽文化的资料史料等。让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乡村记忆,让“花饽饽”这个舌尖上的艺术品得以更好地传承。

(记者 魏笑 通讯员 修江敏)

新闻推荐

周末阵雨来“退烧”

本报5月24日讯近期,岛城气温持续“高烧”,有了盛夏的感觉。24日高温继续,全市最高气温35.4℃,出现在莱西,市区的最高气温也达...

莱西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