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鲟”常路,大棚“种”怪鱼 肉厚骨软雌雄难辨,养殖史氏鲟在莱西安了家
李占平网兜里的两条史氏鲟,每条都20余斤重。▲史氏鲟池上方覆盖了塑料膜。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永端
一次不经意发现,让莱西农民李占平将一种“怪鱼”引到了青岛养殖。经历了最初艰辛的摸索期,第三年,他终于得到了收获,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今,李占平对史氏鲟的习性已经了如指掌,但对其雌雄却仍旧难以分辨。记者探访了解到,史氏鲟个体大、寿命长,一尾成年雌性史氏鲟要长到9~13岁才可达到初次性成熟,在这之前很难分别出它们的雌雄。
■偶然
有人养“怪鱼”,让他动了心
2011年,当时46岁的莱西市日庄镇的李占平前往山东临朐县,发现当地有养一种“怪鱼”的。“家就在产芝水库周边的我,见过无数种淡水鱼,但就是没见过嘴巴长长的那种‘怪鱼\’。”李占平说,他从当地的养殖户那里得知,他眼前的怪鱼叫“史氏鲟”。当他听说人工养殖的史氏鲟因营养价值丰富走进高端消费领域后,心动了。
从临朐返回莱西,他一直琢磨着如何养史氏鲟这个事。回家后他拿出积蓄又赶到了临朐,学到了建造鲟池的大小、喂养史氏鲟的注意事项等。
回到家后,李占平租起土地建起了一组有着盛养鲟苗、中鲟和大鲟的3类养殖池,而这3类养殖池共有近400平方米。鲟池建好后,他又去临朐花2.5万元购买了5000尾鲟苗,并请来了当地养殖行家,将这些鲟苗放养在了自家的水泥池里。
“当时我建的池子是露天的。”李占平说,有一年夏天下暴雨,眼看着池子里的积水差点就要没坝了。有了这次教训,李占平在池子的上方加建了厚厚的塑料薄膜,这个厚厚的薄膜,如农作物的冬暖大棚。这样一来,不仅不用担心暴雨,还能在寒冷季节里促进史氏鲟的生长。
头两年,史氏鲟还不到出售期,李占平一直在向5000尾鲟苗投钱。到了第三年,当鲟苗长到五六斤重的时候,李占平第一次开始向外出售。“卖鲟就赚了8万多元。”李占平说,单就种庄稼,他3年是赚不了8万元的。
养史氏鲟的第4年,李占平第2次大批量出售史氏鲟,这一年让他又赚了一笔:整整10万元!在李占平的精心呵护下,此后,每年史氏鲟都为他带来不菲的收入。
此时的李占平不仅增加了养鲟的尾数,还在史氏鲟养殖周边的平地上挖出了一个7亩地的大平塘,他计划着要在这个平塘里养上鲢鱼、草鱼和鲫鱼等。有了这两个赚钱的大池子,他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做一个渔业养殖户了。
记者在李占平的史氏鲟池发现,尽管当天的室外气温只有19℃,但李占平被塑料薄膜覆盖着的室内温度却高达28℃。“冬天室外的气温在零下的时候,大棚内能保持10℃以上的气温。”李占平说,史氏鲟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0℃以上,有了大棚,史氏鲟在冬季也一样生长。
■挫折
养殖7年,最怕停电
人工养殖史氏鲟,水质决定着史氏鲟的生死。起初,李占平刚引进鲟苗时,为了保证水质的绝对干净,他专门在养殖区域周边打了一眼深水井。保证水质的干净之外,还必须一刻不停地向水池内注氧。对此,从养殖初期开始,李占平就在数个水泥池子里放置了多个充氧泵,每天24小时不停工作。
对于李占平而言,这7年来,最怕的是停电。一旦停电,充氧机失去工作状态,也就意味着史氏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可死亡。
2013年夏天的一天早上,李占平像往常一样起床去池子边察看情况,结果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水面上漂浮着无数条史氏鲟的尸体!
这是怎么了?惊慌失措间,李占平才发现安装在水池一边的充氧泵处于非工作状态,李占平仔细检查发现是当夜的大风导致输电线断裂,从而引发充氧泵工作异常。看着辛辛苦苦养了两年多的千余条史氏鲟就这样漂尸水面,李占平心疼得不得了。
他将这千余条3000多斤死鲟捞出之后,全部埋了,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还有一次,当地短时停电而致充氧泵再次罢工,李占平发现后,立马拿着器具来回在水池里搅和水,让水“活起来”,才未发生异常。
这之后,李占平不但买来了停电报警器,还买来了发电机。
■习性
不到九岁难辨雌雄
史氏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肉厚、骨软,全身都可食用。野生的史氏鲟是不允许销售的,但是养殖的可以,只要到渔政部门办理手续即可。野生史氏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养殖史氏鲟7年来,李占平养的最大的史氏鲟达40余斤。一个让他这个“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是,7年来他将史氏鲟当成了宝贝,可至今为止他识别不出池子里这些游来游去的宝贝,哪尾是雌,哪尾是雄!
“不光从外表无法辨别雌雄,你就是将多年生的史氏鲟捞出来放在容器里,也无法辨别。”李占平说,他在去外地购买鲟苗时,听鲟苗的培育者说,史氏鲟的雌、雄,外形几乎完全一样,生殖器从外表也难以分辨,直到史氏鲟性成熟产卵时才能知道哪尾是雌,哪尾为雄。
临朐县一家鲟苗繁育公司负责人告诉半岛记者,一尾成年雌性史氏鲟要长到9~13岁才可达到初次性成熟,9岁以下的史氏鲟几乎没有性成熟的可能,人工养殖的史氏鲟在9岁以下,难以靠肉眼分辨出雌雄体。正是因为9岁以下的史氏鲟没有产卵的可能,所以到目前为止李占平的鲟苗全部靠外地购买。
“哪怕我养的史氏鲟产卵,也没有人工孵化的条件和技术。”李占平表示,“史氏鲟产卵后在人工养殖的环境里孵化,相当繁琐。”
■市场
成高档酒店或会所新宠
李占平养殖史氏鲟的常识和经验,主要来源于不断的学习、摸索和经验的积累。
目前,在青岛史氏鲟的养殖户只有3家,而这3家全部集中在莱西产芝水库不远的日庄镇。李占平表示,他和其他两家史氏鲟养殖户所养的史氏鲟主要销往烟台、威海、平度、即墨和莱西的一些星级酒店或私家会所,三五年生长的史氏鲟一般会长到10到15斤左右,绝大多数酒店或会所更青睐10斤以下的史氏鲟。
在日庄镇王淑玲的养殖区,头裹围巾的王淑玲在阳光下将养殖池内的水放掉,双手拿着一个大网兜,将一些3斤以下的史氏鲟捞出准备出售。王淑玲说,目前她家多个池子内的史氏鲟总量达到了五六万尾。
“史氏鲟在淡季的价格一般是18元每斤,而在旺季或过节价格会卖到28元每斤或更高。”王淑玲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这些年的养殖和销售经历让他们觉得,史氏鲟在国内的市场非常庞大,已成高档消费餐桌上的新宠。
临朐一家史氏鲟养殖场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据他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在自然水源内大面积放养史氏鲟的记录。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李占平将史氏鲟的幼苗放到他挖掘的那个7亩地的平塘里,将史氏鲟与鲢鱼、鲫鱼、草鱼等这些小型的淡水鱼种混养在一起,不投料的情况下,看看史氏鲟能否存活并生长下去。四年来,他陆续向泥坑里投放了10尾小型史氏鲟。通过长期观察,李占平发现,这些混养的史氏鲟与其他鱼种没有产生冲突。10尾史氏鲟都顺利活了下来,逐渐长大。
“我们之前还对李占平等人工养殖的史氏鲟进行过技术指导。”莱西市水产局渔业技术站李明新站长表示,“史氏鲟这种优质珍稀鱼类在青岛的淡水水域放养,有可行性。”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青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一个新的鱼种大面积放养,需要逐层审批并经专家科学评估,符合所有条件,才可进行放养。
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李占平希望能靠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把养殖史氏鲟的事业发展起来。他希望向大家证明,除了勤劳致富,农民还能靠头脑致富。
新闻推荐
暖暖心意都在件件新衣里肥东兄妹捐千余件崭新衣服希望帮到那些有需要的人
○县红十字会颁发的捐赠证书○一直以来,韦升兵想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点公益事业○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给衣服归类○在捐赠衣物表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捐赠证书□谢飞本刊记者陈强...
莱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