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学校嫌“空”,农村学校嫌“空”

青岛早报 2014-09-15 01:48 大字

★分析

外来娃进城带来“鲶鱼效应”

越来越多的外来娃涌入城市上学,导致城市里的教育资源一直处于高度饱和状态,李沧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李沧区新建了多所中小学,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李沧区,新建学校转眼就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特别今年是“金猪宝宝”和“奥运宝宝”扎堆入学的年份,本地生源就很多,外来娃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外来娃挤占城市孩子教育资源的观点便再次成为了热点话题。

无棣四路小学校长马燕认为,外来娃的到来不仅没有挤占城里孩子的教育资源,反倒会促进城里孩子的成长。马燕将外来娃的到来称之为“鲶鱼效应”,因为这些孩子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付出的劳动都值得城里孩子学习。“我们的家长也曾对外来娃有过抱怨。”马燕说,在一次家长会上,她给家长们讲了学校四年级学生綦笑涵的故事,她的父母都在大连路农贸市场卖菜,每天凌晨3点半夫妻两人就去批发市场上货,8岁的綦笑涵每天5点半起床给一岁多的妹妹冲奶粉、洗脸,把妹妹送到托儿所后,自己再回家背上书包上学,大部分时间她自己都来不及吃早饭。“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几年如一日。”马校长说,故事讲完了,许多家长为之动容,他们认为能吃苦的外来娃无疑是自己孩子的榜样。

让马校长最为满意的是,他们学校的外来娃都特别懂事,有一次,学校搬家时,这些外来娃都抢着和老师一起去搬图书和小件的器皿,“如果换做城里的学生,即使老师号召学生帮忙,而上前的也只有家长。”马校长说。

外来娃卫生意识不强、英语水平起点低、普通话说不好的情况确实存在,马校长说,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的学校也都意识到了这个情况,学校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无棣四路小学为例,学校给孩子们提供肥皂、毛巾、消毒液等洗漱用品,从学生进校门那天起就教他们洗手的正确方法,“在手足口病流行的时候,有学校因此停课,但我们学校没有一个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马校长说,有的学生家里没有自来水没法洗澡,老师便领着孩子到附近的澡堂洗澡。

城里

入学外来娃一年比一年多

“我六点到学校的时候,门口已经有七八名坐着小马扎的家长了。”今年7月8日是市内三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统一报名入学的时间,李沧区铜川路小学门前从凌晨3点多就有家长在门口排队报名,原计划上午8点半开始报名,但考虑到排队家长比较多,他们提前了一个多小时,7点多就开始办理报名登记工作了。而铜川路小学仅仅是李沧区设置的17个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

点之一,这也并不是报名

最火爆的报名点。

近年来李沧区一直

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入学最为集中的区,但市南区和市北区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市南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育高峰与本地户籍儿童是一样的,本地儿童多,外来娃也多。另外,近年来青岛市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对于符合报名入学条件的学生,克服困难也要接收,这无疑在外来务工人员中产生“广而告之”的效应,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到青岛来上学。

据介绍,从2004年开始,青岛市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借读费,符合条件的外来娃可免费入学,这一优惠政策导致了每年入学的外来娃人数逐年递增。根据市教育局的统计,截至2011年,青岛的小学和初中,共有12.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9年平均下来每年有1.4万名外来娃涌进岛城,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当年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30%。

“在市北区要找一所完全没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已经找不出来了。”市北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安排是根据学校学位空额分配的,并不专门指定某一所学校接收,因此外来娃在市北区的中小学“遍地开花”。

有的学校九成是外来娃

无棣四路小学位于市北区的老城区,片区内适龄入学儿童数量不多,教室里坐满了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外来娃。校长马燕告诉记者,在6年级学生毕业前,学校共有387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335人,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87%。“我们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几乎是市北区所有中小学里人数最多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无棣四路小学紧靠着大连路农贸市场,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劳碌。市场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也给学校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娃,“我们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在大连路市场卖菜的。”马校长说。

要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园里占的比例,无棣四路小学并不是最多的,在市北区和李沧区有多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更高,李沧区湘潭路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学校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超过了90%。不仅是市北区、李沧区,市南区的校园里外来娃也不少,位于市南区西部的莘县路小学,由于原校址拆迁,已经有4年不再招收新生了,在仅剩下的5年级和6年级两个级部的118名学生中,超过65%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长曹磊说,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最远的来自内蒙古、新疆、甘肃。

农村

一年级新生只有十几人

莱西市河头店镇松旺庄小学的校长汤臻新学期很高兴,学校收了40名一年级小学生,比去年多了10人,这有点出乎他的意料。“这几年农村学校的趋势就是学生一年比一年少。”汤臻以为今年所有的学校人数都多了,结果一打听周边的学校,情况很不乐观,有多所学校一年级新生只有十几人。矫格庄小学校长刘先进发愁的不是今年只招收了15名学生,明年他们学校入学的学生将会更少,甚至会创下历史新低,“就算村里幼儿园里的孩子都上小学,明年一年级的学生也只有4个。”刘先进说,保不准4个孩子中会有人被父母带到城里上学。

汤臻说,他们学校今年招收学生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好,有校车孩子上学方便,另外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镇也名列前茅,他给记者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目前各所学校的硬件条件都比较好了,差距主要在师资力量上,松旺庄小学的教师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为40岁,而矫格庄小学老师平均年龄接近50岁了。今年矫格庄小学新分配了一名24岁的大学生教师,在此之前他们学校最年轻的是一名40岁的老师。

据介绍,河头店镇一共有7所小学,镇上的中心小学规模有400多名学生,是全镇学生最多的学校,包括松旺庄小学在内有3所学校规模在170人左右,另外有3所学校的在校人数只有100人左右,平均每个年级都只有十几人。以矫格庄小学一年级为例,因为学生人数太少,根本组不成一个完整的班级,学校只能安排一名老师“包班”,这名老师负责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到3年级的时候学校再增加一名英语教师。据介绍,目前这几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八九名教师,基本上是每人承包一个年级,英语、体育等老师则是教所有年级的学生。

尽管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但汤臻校长并不失落,他替孩子们高兴,“城里的教育资源肯定比农村好,关键是师资力量强,老师水平高、教得也好。”汤臻说,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工作了,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老人们只能照顾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学习上很难帮上忙,“老人们都比较溺爱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们也不害怕爷爷奶奶。”汤臻说,学校里有孩子不写作业,找他们的爷爷奶奶根本不管用,孩子跟在父母身边就不一样了。

采访中汤臻校长不断提起,现在农村学校需要年轻教师,需要能留得住的年轻教师,也许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强了,孩子们也不用辛苦进城上学了。

新闻推荐

大货超载20吨 轮胎被压爆,大货超载20吨 轮胎被压爆

早报讯 青岛市近日查处11辆违章车,其中一辆大货超载近20吨,车胎被压爆。记者昨日从市交通运输监察支队获悉,支队与世园会保障执法人员、莱西监察大队、即墨大队执法人员,在莱西突击检查超载大货、黑...

莱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西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