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镜头一神秘切语筅六旬老人说的是外语记者来到莱西店埠

青岛早报 2013-12-21 14:05 大字

■镜头一:神秘切语

筅六旬老人说的是“外语”

记者来到莱西店埠镇前寨村的村前大道旁,几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下棋。“哎,你这步棋走得不对。”“你看看,被吃了吧。”老人们用莱西当地的方言进行交流,虽有些单词听不懂,但记者大体还能听懂老人们在讲些什么。但当记者表示想听老人们讲讲切语时,记者瞬间体验到了听天书的感觉,一句简单的“涅吉海高”就让记者听得一头雾水,而这只是切语中最简单的“你好”的说法。村里年过六旬的王延征告诉记者,他们所说的切语外人很难听懂,现在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说切语,但一些年轻人就不怎么会说了。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基本上人人都会说切语。

莱西市店埠镇宣传委员韩乘飞告诉记者,根据专家的考证,古时候这里的人们用切语说话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只能用汉字来注音,这就是古文字中的反切法。反切法在长达16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古汉语中,分别取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拼合成某个字的读音,如“妈”的读音,可以取“魔”字的声母m,和“法”字的韵母a拼合而成,使用反切法注音就是“魔法”。莱西切语是从古老的反切注音法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概念,当地群众将反切语称为切子语,简称切语。

筅切语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对于莱西切语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论,目前比较站得住脚的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店埠镇宣传委员韩乘飞告诉记者,莱西在古代属魏国的管辖范围,其辖区内的绝大多数地域都流传有莱西切语,虽年代久远无从考究,但有关专家已初步确定莱西市店埠镇前寨村为反切语古文化村,是莱西切语的发源地。王延征则告诉记者,切语之所以能够传承到现在还没有消失,还多亏了村里的一位老盲人,虽然如今他已经过世,但王延征认为老人的贡献不应该被埋没。王延征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因为从小目盲,没法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家里人便请了教书先生到家里教课,巧合的是这位老师也是位盲人,这位老先生会一种别人都不会的语言,这就是在村子里流传至今的切语。感觉这种语言特别新奇好玩,周围的村民们便纷纷学说,就这样一来二去,村里的人就掌握了切语的要领,以至于村民们互相问候时都用切语,反而当地的方言用得少了,直到近代年轻人嫌说麻烦,不愿意学习,切语才渐渐用得少了。

筅保密性极强曾用于暗号

切语说起来麻烦,为何能够流传至今,村子的老人们告诉记者,那是因为切语有项非常独特的功能,那就是保密性特别好,陌生人不专心研究个一年半载可能根本没法掌握其中窍门。村里流传一个故事,相传清代嘉庆年间,前寨村有王氏兄弟在京经商,收入颇丰,年终携一年收入回家过年,不料刚出京城就遇上了歹徒。危急关头,兄弟俩使用切语密谋后,保护财物并成功逃脱。直到今天,在前寨村民间筵席或集市交易上,如有外来客人,谈到不宜为外人所知的内容时,往往用切语进行交谈,使外人一无所知。据店埠镇前寨村的一位退伍军人介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为了增强部队之间的联络保密性,使敌人无法破译密码,就曾经借鉴切语的一些发音方法,直接呼叫进行联络,取得了良好的保密效果。

筅能说不能写切语难传承

“现在村里就60岁以上的人还能听能说这种话,年轻人则有的只能说上几句,谈不上掌握这门语言,恐怕切语也就传到我们这辈人了,以后可能就失传了。”王延征有些遗憾地对记者说。会此种语言的老人们普遍反映,他们的子女没有一个会说的,曾经也教过,但是都不愿意学。再加上切语至今只能听和说,无人会写,也没有系统的编撰,让人担忧这种古老神秘的语言有一天将面临绝迹的危险。

新闻推荐

245个农水项目给万亩农田解渴,245个农水项目给万亩农田解渴

早报讯 记者昨天从莱西市委宣传部了解到,莱西投资开展抗旱和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已经完成水利工程245项,解决31个村庄、上万亩农田用水问题。据介绍,莱西有些村庄经常出现旱情,一些丘陵地带的农田干旱...

莱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