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沟里蔷薇开 老舍公园成樱海 一条季节性河沟从兴到废、从废到兴,见证城市巨变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张文艳
在青岛,河流的历史在岁月中时隐时现。采访文史专家时,得知了老舍公园前身大花沟的故事。于是,决定打捞它的身影,在青岛市档案馆,找到了大花沟的沧桑往事。老照片,从黑白到彩色,记忆则从灰色,到彩色:一条不起眼的水沟,被裹挟到城市中间,因为两岸斑斓的鲜花,得名大花沟,大自然给予它美丽的景色,时代则让它历经磨难,从水沟到公园,再到脏土沟,险些变身成平民市场,平静和嘈杂伴随着它。终于,它还是变回了公园,成为市民休闲之地。本期,我们来到安徽路,走访老舍公园,寻觅大花沟、脏土沟、第六公园的演变历程。
追根溯源公园之下大花沟
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绿,特别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老舍《五月的青岛》节选。
沿湖南路来到安徽路,与“老舍”相遇,他双手抱胸,西装革履,身披外套,眼镜背后,是睿智而和蔼的目光。夫人胡絜青亲题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雕刻在老舍面前的台子上,此时的红台仿佛一张讲桌,是他在国立山东大学做教授时的写照。
雕像下,刻着老舍在青岛的作品节选,以及他在青岛创作的《骆驼祥子》《蛤藻集》等,离开讲台,老舍潜心创作,青岛的山水给予他无尽的灵感,距离公园不远处的黄县路上,就是老舍故居,这也是公园得名老舍公园的原因。
“1988年前,这里是第六公园,政府决定重新给公园命名,有关人员提出三个园名供选择:一为文峰公园,因这里在清代属即墨仁化乡文峰社;二为樱海公园,因青岛以‘樱’与‘海’为两大特色,而老舍在青岛的作品集叫《樱海集》;三为老舍公园,因为青岛已经有‘中山公园’‘鲁迅公园’以‘人’命名的公园,而且老舍客寓青岛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最后市当局决定命名为老舍公园”,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在旧作《大花沟》中称,后来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了园名,雕塑家徐立忠塑了老舍半身像。
老舍公园为狭长形,被安徽路围绕着,湖北路横穿而过,是青岛一处闹中取静的休闲场所。
“老舍公园的地形比较低,所以以前被叫作大花沟,雨季过后,湿润的沟底和两岸有紫色的小花盛开,挺漂亮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大花沟”,文史专家鲁勇先生告诉半岛记者。那么大花沟是怎么演变为现在的老舍公园的?
时光回溯到百年前。
“在青岛开埠前,安徽路所在的区域是一条季节性地表水经年冲积后形成的沟壑。当时因填理的成本过高,在1899年到1901年敷设道路的施工当中,将规划中的街道分为东西两条。1913年,德国总督府将冲积沟用建筑废料进行填理平整,并遍植草木,辟为一个长330米、宽34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下沉式街心公园”,青岛文史专家王栋先生说,道路确定后,两侧的土地即被分割出售。
当时的公园叫“阿尔贝特街心花园”,没有硬化,顺势建成,说是公园,不如说是一条有水、有植物的季节河沟,顺势入海。大窑沟的烟囱升腾着,越来越多的砖瓦用于青岛城市建筑,安徽路两旁楼栋错落有致,红瓦黄墙,与绿地相互辉映着。电力系统在高空中穿梭,路灯照亮了街道,德国侵略者按部就班地规划着他们99年甚至更长的殖民计划。1914年,日德战争的炮火声由远及近,击碎了德国殖民示范地的美梦,然而,青岛的上空仍被浓雾笼罩着。日本侵略者盘踞青岛,对绿地和园林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命名,安徽路名为大村町,街心公园有了新名字:大村公园(有说法称因北部原是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村名“大村”),公园和城市一起,进入为主权而奋斗的抗争中。
“卧虎藏龙”商贾墨客留影踪
终于,1922年,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青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浓雾散去,阳光普照,这里也有了新名字:第六公园,公园面积扩大为11亩。湖北路下有涵洞,方便地下水经过两地。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蔷薇花遍布山坡,雨季时,水流在沟壑里形成小河道,旱季则形成湿地,仅有泉水细流,缓缓而行。有的地方,则形成了小水潭,傍潭杨柳垂青,杂以月季盛开,矮灌木和大法桐交错着,给公园增添了许多韵味,所以有了“大花沟”的俗称。梧桐下,有青岛市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停留,方便周围的市民来取阅报纸、杂志。此时的第六公园,不失为一处惬意的室外休闲场所。
闹中取静,自然增添了公园的神秘感。加上周边的建筑多是办公区域,趁午休时刻,公园男男女女到公园散步,因为幽静,方便窃窃私语,于是,公园就成了青年男女约会的地点,“有文章称它为‘情人谷’”,加上公园南面有电影院,“电影散场之后,对对情侣月下并行公园谷底溪畔,被描绘在一些诗歌、文章中”(《大花沟》)。
“占地十二亩,为狭而长之谷,杂植花木,因坡为园,接收后增植花木三百余株”,这是《胶澳志》对第六公园的记载;“园形系狭长之谷,因坡为畦,杂植花木”,1935年的《青岛名胜旅游指南》将第六公园与中山公园(第一公园)、太平角公园(第四公园)等10个公园并列在一起,做了详细介绍。
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因为一所大学的缘故,大量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邀请闻一多和梁实秋到青岛实地考察,希望两人能够到青岛任教。这种“先尝后买”的方式,非常有效,闻、梁二人先被青岛的美景所吸引,随后又被淳朴的民风打动,决定来青任教。第一次他们就住在第六公园附近,两人曾在晚饭后漫步于公园里,欣赏花园缤纷景象,坐在长椅上畅谈未来。
《卧虎藏龙》的作者、著名武侠小说家王度庐对第六公园也非常熟悉,他的好友齐定钧在安徽路开办了一家诊所。王度庐自1937年开始,在青岛居住了十二年的时间,生活的困顿让他体会了人间的悲凉,直到遇到他的伯乐。1938年5月30日至31日,《青岛新民报》的《新生》副刊上,连续登出了这样的预告:
本报自六月一日起扩大篇幅(改为两大张)……兹已征得名小说家王度庐先生之精心杰作长篇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该小说立意深远,情节玄妙,穿插紧凑,趣味浓厚。特此预告,敬希读者诸君注意是幸!
“名小说家”的头衔是对王度庐的推崇,在北京故人、时任《青岛新民报》的编辑徐斯年看来不过是客气话。没想到,王度庐一炮而红,先后创作了《洛阳豪客》《紫凤镖》《乡带金镖》《金刚玉宝剑》《新血滴子》等20余部武侠小说,一时洛阳纸贵,拥趸无数。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王度庐经常拜访好友齐定钧,原因很简单,搜集素材。因为医生的经历是比较奇特的,王度庐邀请齐定钧漫步于公园,聆听他给讲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以及各种奇闻轶事。
除了文人,由于是办公和居住混合的地段,所以,公园里不乏有巨贾官员的身影。
公园转角处,明水路1号甲是青岛商界大亨宋雨亭的故居,宋雨亭曾连任五届青岛总商会会长、兼任青岛红十字会会长,与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胶济铁路局委员长葛光庭并称“三大亨”。宋雨亭有胆有识,头脑灵活,能够在政府和商户之间上下“斡旋”。相信,第六公园里,有他散步的身影。
再比如曾任山东巡抚的周馥家族、交通总长叶恭绰等都曾或居住办公、或寓居在公园周边。
新闻推荐
12种城市管理问题,随手拍赢红包 城市管理问题“微信有奖随手拍”活动全新改版升级发现问题更精准、兑现奖金更便捷
本报2月24日讯如果发现在建的违法建设、面积2平方米以上的卫生死角、乱排乱倒污水等12种城市管理问题,马上随手拍,可获微信...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