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科技创新力“出圈” 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四个指标皆排名靠前

青岛晚报 2022-01-25 06:45 大字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纵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无不是由技术的变革推动。青岛的科创实力,在全国是什么水平?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1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及相关榜单,通过搭建中国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以及区县的科技创新实力进行评价和排名。

青岛在“2021科技创新百强市”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九(不含直辖市),超越宁波、佛山、西安、郑州、东莞、长沙等“新一线”城市。“创新投入”的分指标是它最大的加分项,而“创新潜力”则尚有提升空间。同时,在同步评选的2021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中,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市南区、即墨区入选。而在“创立潜力”榜单中,青岛则更胜一筹,排名全国第5。

四个指标排名靠前

青岛跻身全国10强

这份榜单的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即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潜力,以及20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青岛之所以能和深圳、广州、苏州、杭州、武汉、南京、合肥、成都一样跻身全国10强,与其近年来在这4个维度的发力密切相关。

在“创新投入”方面,青岛的名次排在全国第16,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无疑是一大亮点。2021年前三季度,“四新”经济在建项目3610个,同比增加450个。“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4.2%,比上半年提升1.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0.8%,提升0.9个百分点。

“创新产出”也是青岛的得分点,名次排在全国第9。扎实的研发投入使得全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为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贡献。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20.9%、28.0%。2021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0.6%,两年平均增长17.0%,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青岛良好的“创新环境”排名全国第14,为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蓬勃生长的土壤,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9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企业入围第一批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3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7家服务机构获评为重点“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的服务平台,相关服务可惠及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硬核”科创布局未来

前沿科研成果频落地

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以“硬核”科技创新布局未来产业,在青岛,前沿科技成果正频频落地。

即发集团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示范线已经启动,以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让整个染色过程脱离水和化学助剂的使用,推动了传统有水印染的革命性升级和颠覆性创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已在青岛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在背后,青岛在轮轨系统动力学、轻量化材料和系统节能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为这套“贴地飞行”的交通系统下线按下了加速键。

赛轮集团推出的“液体黄金”轮胎采用新型胎面胶材料制造而成,可使轿车胎的滚动阻力降低30%以上,卡车胎的滚动阻力降低40%以上,打破了轮胎耐磨性、抗湿滑性和滚动阻力不能同时优化的“魔鬼三角”。

从2020年以来,青岛聚焦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效果显著。

青岛市实施梯次培育计划

科技企业“量”“质”齐升

曾经,青岛缔造了海尔、海信、青啤等领跑全国的著名品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只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硬核”企业,助推青岛站上创新发展的新风口。因此,近年来,青岛在培育科技企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新打法”,正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企业”的科技企业发展梯队。

科技企业发展的数量、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科创引领力的“风向标”。青岛企业发布的创新产品,透露着青岛扶持科技企业发展卓有成效的探索。

近年来,青岛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梯队,全市科技企业“量”“质”齐升,成为科技创新最强有力的“生力军”。

今年,青岛国家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300家,增长19%;高新技术企业将超过5400家,增长23%;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9家,总数超过36家。其中,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排头兵”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山东省科技服务发展推进中心联合发布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名单中,全省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青岛有40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4家青岛企业,彰显了青岛头部科技企业的绝对实力。

未来,青岛还将实施科技企业培育“沃土计划”,营造适合科技型企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汇聚成林的肥沃土壤。这不仅是青岛“过去”在科技创新领域成绩的体现,更是未来青岛挖掘科技创新潜力的希望,是新发展阶段青岛科技创新进步的“指路牌”。

让科研院所和高校当“大脑”,以企业主体做“血肉”,创新发展的因子,正全面融入青岛的每一寸肌肤;科技引领的担当,必将为城市开拓发展打造更坚固的基石。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薛飞

■相关链接

科技成果转化难度高

青岛正在打开突破口

有如此好的科创环境、科创企业以及科创成果,那么,青岛如何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需要经过资金、消费者等重重考验,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并不为过。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0%左右。而青岛这一比例更低一些,中国最顶尖的技术转移公司曾对青岛的五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50个专利做了评估,得出的可转化率是6%,可以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难度高。沿用以往的老路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青岛有了更多“新打法”。

去年以来,青岛建立了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引进了启迪、华夏基石、创业黑马、春光里等一批国内顶尖科技服务机构,落地了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药物所等一批高端科技平台类项目,推进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使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充分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研发、资金、人才等多项重要因素,更需要合理的机制将他们串联起来。为此,青岛搭建了创新创业新链条,用资本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资本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或者市场推广,无一不需要资金的支持。青岛通过探索基金招商的模式,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这个最迫切的问题。

一系列的努力让青岛受益良多。比如,歌尔与北航的“联姻”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歌尔与北航研究院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微电子、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培育的本土初创企业小鸟看看成立两年时间,研发出多款填补国内外空白的VR技术产品。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薛飞

新闻推荐

住在公厕里的一家人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高芳实习生冯亚萍2022年刚刚开头,段培宝和王凤民已经从临沂来青岛八年,夫妻俩做为公厕保...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