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干飘香“晒”丰收
鲅鱼、黄花、鼓眼、刀鱼、面包鱼……冬日的青岛沿海一线,微微带着咸味的海风吹来,暖洋洋的阳光斜照渔村,由众多鱼类构成的风景图画,惊艳般映入众人的眼帘。这幅画的 “总设计师”就是渔民,他们个个都是晒鱼的高手。每年冬天晒鱼,早已成为青岛人餐桌上的传统民俗“曲目”。
又到一年晒鱼好时节
近日,阳光配上微风,正是晒鱼的好时节。记者沿着崂山沿海一路向北,沿途数十个小渔村和渔港码头上,到处“画”满美美的“晒鱼图”。
“这一阵正是晒鱼的好时候,今天主要晒了些本地的鲅鱼。”正在港东码头上忙碌的渔民刘元青说,春节前,他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晒鱼,现在晒上一批鱼,到时还能卖个好价钱。海港海鲜大酒店负责人刘辉刚告诉记者,近年来,王哥庄晒鱼风俗日渐兴盛,每年这个时候,鲅鱼、鼓眼鱼、偏口鱼、舌头鱼、面包鱼、墨鱼、黄花鱼等的干晒鱼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预约订购,成为当地村民的创收来源之一。
记者随后在即墨鳌山卫街道的七沟村、潘龙庄、垛石村和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东头村看到,渔民家的屋顶、路边,都成了晒鱼的好地方。而在王哥庄街道何家村大街上,老陈家渔行一派忙碌的场景,20多个品种的鱼类腌制后,整整齐齐摆上架子,在微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慢慢成了百姓餐桌上的美味。
路边一道独特风景线
偏口、鲅鱼、面包鱼、舌头鱼、10多斤重的大鲈鱼……当你走进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何家村,大街上的“晒鱼方阵”便映入眼帘。入冬后,祖辈居住在这里的渔民陈纯志便和妻子忙碌起来。10多张网高高架起来,各种腌制好的鱼整齐摆放在上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今年56岁的老陈介绍,晒鱼是青岛沿海许多渔民的看家本领,传承至今没有断代,干鱼如今成了一种美食。晒鱼表面上看似简单,但还是需要一定的经验。老祖宗留下的晒鱼方法很简单,但有一点很重要,要想保持鲜度,只能放一点盐,腌制好用水清洗后再晾晒到半干。晾晒过程中,鱼肉中所含的盐分会随着温度向表层溢出,这样晒出的鱼咸淡相宜,美味可口。
“这条鲅鱼重15斤,晒了一天后10斤左右,看着鱼的外表干了,实际上里面还有不少水分,这样可以锁住鲅鱼本来的鲜味。今年的甜晒鱼比去年价格能高几块钱。今年鲅鱼每斤30到50元左右,偏口40元,舌头每斤在40元左右……”说话间,老陈双手用力抓起一条大鲅说,当地的腌鱼技艺除了晒之外,还有一卤鲜和汤腌两种。鲜鱼上岸后,放上海水和盐腌制一夜,这种做法便是一卤鲜;汤腌则是用老盐使鲜鱼的水分分离出来,然后进行长达两个多月的腌制。
谈起如何晒鱼,陈纯志说,晒鱼第一步就是打鳞,从背部切开,除去内脏。然后再切上一刀,别看这简单的一刀,其实很重要。每条鱼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之后,就要进入下一道工序了:洗净、泡水,拿来经过沉淀的海水,将一条条切好的鱼扔进里面,洗干净鱼身上的内脏残留物、血水、鳞片,再用海水泡上10分钟,这样鱼肉里就浸入了海水的味道,味道会更鲜。最后一步就是晒,将洗净泡好的鱼整齐地平摊在晒鱼架上,鱼肉朝上,过个几天,新鲜美味的甜晒鱼就好了。
村民屋顶成了“晒鱼场”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村民的屋顶成了“晒鱼场”,小渔村成了以渔家文化为主的旅游特色村。即墨鳌山卫街道垛石村54岁渔民孙诚谭说,他家祖辈以晒鱼为生,每年冬季,村里许多渔民都忙着晒鱼,每年全村有200多万斤鱼销往全国各地。
晒鱼是山东沿海地区,特别是青岛渔民对不咸的咸鱼的统称,青岛人把风干鱼叫甜晒鱼。“甜晒”并不是放糖不放盐,而是经自然风干不放其他调味的干鱼产品。这样风干的鱼并不比冷冻的差,但它表面干、里面嫩,吃起来口感筋道、味道咸鲜、别有风味。
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新闻推荐
一枝一叶总关情 ——即墨区龙山街道巩固创城成效,擦亮文明底色
小手拉大手”让家园更洁净。半岛全媒体记者华敬方通讯员尹超创城永远在路上。漫步即墨区龙山街道的大...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