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挂帅 14个技术项目落户蓝谷
昨天上午,“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暨“创响中国·青岛蓝谷站”启动仪式在青岛蓝谷举行,本次活动由青岛蓝谷管理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共同主办。此次活动正式发榜近300项技术需求,现场完成院企签约14个项目,此外山东大学青岛蓝谷成果转化基地、海水淡化成果产业化工业超市揭牌,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代表接受了聘任。
目前61项需求成功揭榜
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肖焰恒表示,“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活动的出发点是让蓝谷院所与本地产业找到结合点,一头让企业释放真需求,一头让院所拿出真本领,需求导向,“谁能谁上”,激活成果转化,让“科学家挂帅出征、企业家精益创业”蔚然成风。
今年,青岛蓝谷发起开展 “揭榜挂帅”系列活动,立足自身优势,服务青岛、辐射全国,全面推动涉海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平台作用,与即墨区域协同,以即墨企业需求为基础,链接全国需求,第一阶段征集企业需求近300项,目前61项需求成功揭榜,签约金额约1.27亿元,逐步建立蓝谷对接全国创新需求的中心枢纽位置。
蓝谷依托国字号创新平台、大学研究院联动母体母校,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技术,为成果转化提供源头支撑。 “海燕-X”滑翔机下潜到10619米,刷新世界纪录,已完成数十台市场订单。全球首艘大型养殖工船进入实质建造阶段;世界最大的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和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近期成功下水。 “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对于本次揭牌的 “山东大学青岛蓝谷成果转化基地”,山东大学(青岛)科研处处长张荣林表示,学校科研机构和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则是为科研团队提供一个走向市场的环境,实现1到100甚至到10000的转化。成果转化基地的成立得到了学校各团队的积极响应,目前基地已确定入驻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中法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址安全创新中心、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中心,其中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孵化的两家公司也即将注册落户。
尚有221项需求张榜以待
大企业与大院所合作创新成为主流,海信、海尔、华大基因、安琪酵母、海检、一汽解放、即发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拿出应用场景张榜开展技术攻关,蓝谷院所积极揭榜,目前已形成系列合作。如海信集团与蓝谷至少4家院所展开了技术合作,活动现场,分别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推进在城市云脑建设、家电技术升级方面的合作。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郑贤良表示,山东大学在微生物技术方面科研优势明显,双方不仅将在酵母菌种、酶制剂及新型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将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在人才、项目、平台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在学术界及产业界形成有原创性、突破性、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及转化成果。
今年4月份以来,蓝谷协同即墨双方联合成立“企业科技需求调研工作组”,下沉企业一线实地调研,走访创新型企业189家,举办各类对接活动百余场,与企业总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千余人进行深入沟通,促成了系列合作。如本次活动上签约的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三迪时空集团将在口腔种植体相关技术合作,大工青岛研究院与华兴海洋机器人公司将在海洋浮标用波浪能发电装置开发方面进行合作。
目前“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活动尚有221项需求张榜以待,把蓝谷打造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和样板,“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是蓝谷推进成果转化的一个工作缩影,功能区改革后,青岛蓝谷实招频出,蹚出一条创新之路。2020年以来,青岛蓝谷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超过之前4年总和,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连续两年翻番,先后获批第三批精益创业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海洋领域专业国家级孵化器,在发展中逐步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蓝谷密码”。
链接;
校企合作推进细胞治疗药物进临床
青岛大学实体肿瘤及临床转化研究院在蓝谷揭牌
昨天上午,青岛大学实体肿瘤及临床转化研究院揭牌暨华赛伯曼融资签约活动在青岛蓝谷举行。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肖焰恒等共同为研究院揭牌。据介绍,华赛伯曼作为青岛蓝谷自主培育的重点创新型企业,积极开拓国际领先、自主产权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药物研发,获得众多优秀资本方的青睐认可。华赛伯曼和青岛大学、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合组建青岛大学实体肿瘤及临床转化研究院,与澳银资本、青岛马焦雷资本、厦门丰泓投资等资本方成功牵手,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新趋势和国家临床转化重大需求。
已申报多项国内发明专利
据了解,青岛蓝谷集聚了 “国字号”涉海科研平台、高等院校50余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0余个。今年1-8月份,蓝谷新签约、引进各类项目113个,总投资22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增长30.2%;规模以上企业增长49.1%;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24%;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32%。可以说,形成了科研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海洋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融资本要素活跃流动的发展新局面,极大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落地与发展壮大。
据悉,华赛伯曼2019年3月在青岛蓝谷注册落地。该企业致力于细胞药物研发,其中,由张友明院士领衔的细胞产业化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在针对实体肿瘤的TIL药物研发方面成果突出,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华赛伯曼实体肿瘤的TIL药物具有显著创新性,铸就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已申报多项国内发明专利,拟提交多项国际专利。目前,华赛伯曼的TIL药物研发推进快速,即将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
多方携手创新共建研究院
蓝谷管理局海洋生物产业事业部部长孙立波介绍,华赛伯曼是蓝谷重点引进企业,管理局推行“店小二”式服务,帮助企业完成公司注册、场地选址、实验室建设、水电配套等方面工作,主动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派出专人帮助企业解决引进人才入住等问题,帮助企业办理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企申报。
华赛伯曼TIL首席科学家张友明院士介绍了TIL药物全球进展和华赛伯曼TIL药物的研发进度。深圳澳银资本、青岛马焦雷资本、厦门丰泓投资各方授权代表与华赛伯曼签署融资协议。青岛大学、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华赛伯曼共同签署青岛大学实体肿瘤及临床转化研究院共建协议。研究院以共建、共管、共享模式组建,这种面向转化医学的新型研究机构极具创新性,顺应现代医学发展新趋势和国家临床转化的重大需求。
肖焰恒表示,青岛蓝谷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锚定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总体目标,加快发展“四新经济”,通过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金融资本力量等务实手段,跨入科研要素集聚与高端产业发展双向发力、良性互促的新阶段。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王新生表示,华赛伯曼致力于开发国际领先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细胞药物——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药物,产品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良好预期疗效,市场前景巨大。此次研究院的成立和融资成功必将为华赛伯曼发展揭开新的辉煌篇章。
华赛伯曼董事长高青表示,华赛伯曼团队将继续以开拓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快速推动TIL细胞药物研发进程,为实体肿瘤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蓝小谷
新闻推荐
任丽娜开车经过环海路老公司旁边的十字路口,远远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蜷缩着矮小的身子努力地踩着三轮车。小老王!他不是我们...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