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忠一生 老捻匠人的守望与坚持
农村大众报青岛讯(通讯员梁超)又是一年渔闲季,踏上青岛即墨区田横镇栲栳湾沿海的码头,总会有沿海渔民熟悉的捻匠在忙碌着。他们时而敲打木船的船体,时而查看木船的修补情况。在他们的身上,诠释着老手艺人的“匠心”和对传承的“守望”。
捻匠一词,起源于渔船修漏补缝的一种老行当。在过去,渔船都是木质结构,在海水的侵蚀下,或是船底剐蹭到水中的硬物,船体受损,这就需要专业的匠人将缝隙堵塞抹平,于是捻匠这一行业便应运而生。每年封海之时,渔船必须拉上来停泊在岸上进行修补,为的是渔民的生命安全。
掂起捻匠的工具,充满着历史的印记,除了一些陈旧的工具外,麻绳、桐油和石膏则是捻匠修补渔船必备的物品。捻匠是个细活,他们一般是几个人合伙,或是师徒两人劳作,要求十分严格。首先需要在敲打船体的过程中寻找隐形的缝隙和空洞,在缝隙的周围画上一个圆圈做标记,把旧有的石灰膏、堵塞的淤积物仔细剔除掉,直至露出木质,挖出其中发黑腐烂的旧麻绳,用小刷子将桐油均匀刷在木缝中,将新麻绳塞进去,涂抹一层新的石灰膏,不留死角。最后,当匠人把每处船缝都捻好后,上一遍桐油,捻船的整个工序才算完成。
今年55岁的李锡海,是土生土长的田横镇人。他从16岁开始入行,从事捻匠这一行业近40个年头,祖辈都是以捻船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捻匠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良心活。
“捻匠好比船的医生,需要有耐心,整个工期必须要一丝不苟。偌大的船只,哪怕只有针眼大的窟窿也会造成船体漏水,所以出海人的安全都掌握在捻匠手里,来不得半点大意和马虎。”李锡海说,一条净吨位40吨的木船,需要3个捻匠花四五天的时间才能捻好。
如今,一方面随着钢铁巨轮逐步替代了木头舢板,木船的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捻匠工作的季节性很强,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活。目前,捻匠的人均年龄大多超过55岁。从入行到现在,李锡海亲眼见证了捻匠这个行业的兴衰。
“时代在进步,但我们仍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捻船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李锡海说。
新闻推荐
LPA独立音乐盛典上的演出。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磊最近几天,在独立音乐圈子里,即墨着实火了起来。数以万计的乐迷从...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