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山不临海,即墨西王村人人当股东,立足传统农产品 花式大馒头“蒸出”

半岛都市报 2020-11-07 01:18 大字

特色网红花馒头正在制作中。

岛里”,是民间称谓,指即墨王村、田横、丰城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青岛人熟知的王村大集就坐落于此。据记载,清朝中期至民国期间,王村大集还曾发行过“王村岛里”市场通币,海阳、莱阳、平度、胶州等地商贾和民众都慕名前来,兴旺程度可见一斑。

位于即墨城区东北方向约45公里处的田横镇西王村,曾经依托王村大集,依赖门头房出租收入,但也因为资源匮乏,乡村产业发展长期停滞。

而今,在这片有着悠久商贸基因的土地上,正孕育出新的创业力量,村民们的小康生活,丰富又出彩。通过成立合作社,村民人人入股变身“股东”,制作的面塑花馒头成了朋友圈“网红”,一个能卖到五六百元,订单不断。不仅如此,年轻人纷纷开网店、做直播。短短两年,就有年轻村民的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

西王村是如何把传统作物做成了“特色产业”,发动村民们创业电商的背后,又对村庄起到了怎样的“反哺效应”?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村庄走访,一条乡村小康生活的“西王村思路”逐渐清晰。

扫码参与新闻互动

>>>创业

馒头开辟乡村产业“新赛道”

11月2日上午,记者从青岛市区出发,驾车沿滨海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两小时后,一座写有“王村大集”红色大字的石雕牌楼出现,导航提示已经到达目的地西王村。虽然当天并非王村大集的“正日子”,但靠近门楼的大集入口处依旧聚集了不少商贩,各类水产、蔬菜、瓜果、干货等品类丰富,前来逛市场的人也络绎不绝。牌楼下,一条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向南延伸,路东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门头房,小超市、养生馆、餐厅等一应俱全。

“每逢农历三、八是王村大集的交易日,这些年大集人气不减,平常来摆摊卖货的商贩不断,已经成了周边村民和上班族的日常农贸市场了。”56岁的西王村党支部书记吴显竹告诉记者,沾了王村大集的光,村里这些年靠着门头房出租,有不错的收入,“近几年每年村集体收入都在一百二三十万,在全镇来说也是名列前茅。”

看似“躺赚”的背后,也暴露出西王村的尴尬。“乡村振兴看产业,这方面我们村一直是弱项。”吴显竹说,虽然村两委通过了“村庄重点固定资产只租不售”的决策,保证租金相对稳定,但是收入结构单一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因村庄缺少特色产业项目,村民参与度不高、凝聚力不强等逐渐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突出难题。

发展新的乡村产业项目,实现村民增收,对于西王村来说并不容易。“我们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三分,全镇倒数第一。”吴显竹说,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村民如果靠种地,一年下来可能自己家吃都不够,更不要说赚钱了,所以多年来当地村民多选择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西王村不靠山、不临海,发展乡村旅游体验等项目也没有优势。

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吴显竹在多次跟村两委成员开会讨论、并征询村民意见后,将目光投向了馒头产业。“我们当地各家用自产石磨面粉做的馒头口感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面塑的传统,也不乏一些手艺好的巧妇。”吴显竹觉得,只要肯在花样上琢磨创新,凭借优质的食材,普通的馒头也能开辟一条不普通的农副产品新“赛道”。

说干就干。2018年7月,由村庄党支部牵头,注册成立了屾海群赢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里的150亩土地作为原料种植基地。2019年,投资150余万元建设岛里特色馒头加工厂,并于当年8月份投产。

与普通农业合作社不同的是,西王村以“党支部+合作社+产业”为发展模式,坚持支部领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全民共享,村庄全体村民每人一股,合作社盈利后每位村民都可分红,村民也可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增加股份。目前,村庄入社农户100%,人均年可分红1000余元。此外,借助合作社,西王村老百姓又多了一条增收路,除一些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人外,农闲时村民可到馒头厂打工。分为临时工和长期工,每个月算下来,能有3000元到4000元的收入。

>>>特色

网红花馒头一个五六百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村西北的馒头加工厂,一进门厅便有一股浓浓的麦香扑面而来。在陈放组装车间,除了微微泛着小麦色的传统“小鱼花”馒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各种五颜六色、造型精美的“花馒头”了。红得透亮的面鱼、活灵活现的小老虎、惟妙惟肖的金元宝、鲜美松软的寿桃、娇艳欲滴的紫玫瑰花……摊晾在货架上,让人目不暇接。

“做馒头的面粉是用村里统一种植管理的单一品种小麦生产的石磨面粉,和面时用来上色的染料全部是纯天然的,红色的花瓣用的是红曲米汁,紫色的玫瑰花用的是紫薯粉,绿色的叶片用的是菠菜汁,黄色的元宝是加了南瓜汁。”村民孙向明是车间生产负责人,对于馒头的质量和口感,他自信满满。“面团的重量、醒发的时间、车间的温度等都经过严格的控制。原料与成品严格分离,工人进出不仅要更换专门的服装,还要经过风淋消毒才能进入车间。”孙向明说,馒头厂是全体村民的产业,也是每个人的事业,因此大家都格外珍惜,也特别有干劲。

组装台旁,村民正在制作一个用于商家开业庆典的“升级版”花馒头。记者看到,跟生日蛋糕造型相似,这款花馒头由上下两层花瓣状圆形馒头作为底胚,然后通过牙签固定,将元宝、葫芦、福袋等造型馒头作为装饰,绕着底胚四周层层加装。

“这是高端定制的品类,老人过寿、新人喜宴、商家开业、孩子百岁等场合用来庆祝,这种花馒头只添加牛奶、鸡蛋和果蔬,既好看又好吃。”吴显竹说,因为美观有新意,已经成为馒头厂目前的主打产品之一,通过朋友圈等线上渠道传播后,还成了“网红”,订单不断,“价格根据重量而定,小的二三百元,大的可以卖到五六百块。”而通过冷链物流,他们的花馒头也逐渐走出青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有北京、深圳、广州的订单,还有日本的客户专门托国内的亲友帮忙带过去”。

花馒头产业蒸蒸日上,不仅让西王村的产业有了“特色”,也让村民们有了归属感。吴显竹说,通过全体村民每人一股这种方式,合作社成了村民们的一份事业和精神寄托。

新闻推荐

“合伙”蒸馒头村民变“股东” 记者蹲点,记录奔小康的即墨故事

A04~A07版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