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瘫痪、智力障碍、不能说话,市救助站照料了他近十年 新铜陵人“童文昊”回家了

铜都晨刊 2020-06-04 11:28 大字

■ 丁晓晓 本报记者 姜蕊

“谢谢,谢谢你们送他回来,真的太谢谢你们了。”5月28日,青岛市即墨区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停地说着,旁边一个老人迫不及待地往车上张望,手上还拿着儿子最喜欢吃的鸡蛋和苹果。

遭受车祸无法返乡,铜陵让他有了新家

2011年9月28日,市救助站接到市人民医院的求助,称有一名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肇事人逃逸)的流浪人员,经治疗病情稳定,请求市救助站救助。该男子智力障碍,随身带导尿管并且需长期卧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无法提供任何有效的身份信息。救助站为其取名“铜林”,他就这样在救助站住了下来,一住就是7年,在此期间,救助站为其采集DNA,在全国救助寻亲网、铜陵日报刊登寻人启事为他寻找家人,却一直没有任何进展,寻亲工作陷入瓶颈。

在救助站居住的这些年里,工作人员每天细心照料,从喂饭到擦洗身体,从身体到情绪的关注,铜林的身体越来越好,气色越来越红润,饭量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会挑食。渐渐地,他能听懂工作人员说话的意思,用表情来回应工作人员,可他依旧没法说话,说不出家在哪里。

2017年12月,根据事实无户口人员相关落户政策,市救助站正式向公安部门申请落户,就这样铜林成为了“新铜陵人”,并取了个正式的名字“童文昊”,并安置在铜陵市社会福利院,成为福利机构供养人员。

人脸识别技术帮他寻亲成功

既然传统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寻亲突破,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能否另辟蹊径呢,市救助站尝试与公安部门合作,向他们提供童文昊的照片,希望能通过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帮他找到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安民警在走失人员信息库里一轮又一轮地比对下,终于发现一个叫李某付(化名)的山东即墨籍人,和童文昊外貌特征高度相似。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刻联系即墨救助站,请他们帮助核实此人,对方实地走访证实,童文昊就是10多年前年走失的李某付。

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个难题出现在眼前。李某付因车祸致下肢瘫痪,根本无法乘坐任何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的救助专用车不具备护送条件。铜陵到青岛有800多公里,怎样让李某付安全回家呢?救助站联系了市紧急救援中心,希望可以租用救护车和专业的医生一同护送他回家。经过协商调剂,5月28日,李某付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你终于回来了!”

救护车到达即墨,办完交接,救助站工作人员询问童文昊:“文昊你到家了,你知道吗?”自救助以来从未开口的李某付嘴里清楚地蹦出两个字“知道”,让所有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耳畔是熟悉的乡音,身边是久别的亲人,“你终于回来了!”一旁的老母亲泪流满面地说道。

为了妥善安置李某付,青岛市即墨区救助站已经为其重新申请低保和残疾证,当地派出所也将为其重新办理户口和身份证,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相关政策角度对其进行帮扶,确保李某付回乡后的生活不受影响。

新闻推荐

广兴里的“老家”往事

我父亲是家中老小,1960年出生时,一家人已经在广兴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了。高密路50号是我父亲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我童年记忆...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