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蓝谷深耕蓝色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本报记者宋祖锋本报通讯员周洋
临海筑梦,向海而兴。多年来,青岛蓝谷坚持蓝色引领,紧抓优势深耕蓝色经济,绘就着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宏伟蓝图,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素聚集
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前沿
海洋科研是蓝谷的生命所在。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前沿谋发展,目前,青岛蓝谷已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20余个“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和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20余所全国知名大学建设的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形成了高端科研平台竞相聚集、创新活力涌动迸发的海洋科研教育高地,一大批海洋领域“国之重器”逐渐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是国内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世界领先的海洋科研机构,承担着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研究任务。其中,由其海洋观测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8213米,刷新了世界纪录,对于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国家深海基地是我国唯一的深海基地、全球第五个世界级深海探测基地以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的母港,承担着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试验、组织开展深海资源科考勘探等重任。
中国地调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科研基地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模拟研究,为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支持。目前,正在研究建设国际领先、可穿透地壳进入地幔的万米钻采船,打造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与大洋科学研究的“航母”。
高端新兴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青岛蓝谷把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相结合,实施产业培育工程,编制完成了《青岛蓝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建立完善了青岛蓝谷科技创新、招商引智、产业金融、规划、建设管理等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抓存量项目落地发展,抓增量项目洽谈引进。推进成果转化,出台《青岛蓝谷管理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规划2018-2020行动方案,确定每年1亿元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培育新产业、释放新动能。2017年,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52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7.5%。
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海洋潜器装备研发、海洋船舶与新材料、海洋智能技术装备等项目建设。其中,引进的交通运输部智慧航海研发基地项目,主要通过装备研发、综合试验实现无人化管控,将建成我国智慧航海领域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做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水淡化等产业,推进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中国计量院海洋计量中心等项目建设。
规划建设作为高校院所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园(产业园)共9处,累计建设科技孵化器约200万平方米,即墨区邻近蓝谷区域的相关功能区、工业园也作为产业化承载基地,承接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截至目前,蓝谷已经落地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7家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引进各类企业121个,拟引进或待产业化项目合计62个,累计实现收入3.6亿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运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注册资金40亿元,总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正式设立。成立蓝谷海洋科技创新基金联盟,10只社会基金预留超2亿资金用于蓝谷孵化项目投资。
人才支撑
汇聚海洋科技领军团队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向全球汇集了47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依托“国字号”科研平台和高校,强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支持推进“鳌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选聘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国际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领域国家级杰出青年学者。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面积约80万平方米,建成12栋院士专家工作楼,为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合作提供载体,出台《青岛蓝谷管理局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引进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
创业留才。经认定孵化载体11个,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1家;经认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5家。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为大连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孵化的博士后创业项目,以博士后领衔成果转化核心团队。
新闻推荐
295米!天际线再登高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市公共卫生中心即将开工建设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效果图。(市城乡建设委供图)半岛记者郭振亮青岛市重点项目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有哪些项目要建成?...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