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港引发“核裂变”

大众日报 2018-06-09 01:58 大字

图为青岛国际院士港。(□张晓帆报道)□本报记者杨学莹张晓帆周艳

6月6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韩国工程翰林院“四院”院士帕克(ChulBPark),不顾长途飞行的劳顿,兴冲冲地赶往青岛国际院士港为他选址、改造的即墨工厂。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科研成果“原位成纤纳米复合材料”,即将在这里变成产品。

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培育新动能的一个成果。李沧区是青岛的一个老工业区,原来聚集着一大批重化工企业。青岛市实施老企业搬迁后,李沧区陆续迁走了青钢、青岛碱业、青岛一汽等50多家企业,直接将李沧区的GDP搬走了近1/3。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大量人才,国内外院士是顶尖人才。正是看中这一点,2016年6月李沧区启动院士港建设。2018年1月,山东获批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院士港的建设被纳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出台专门意见,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建立起了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机制。

财政并不宽裕的李沧区,为吸引院士开出了优厚的待遇:给每位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一位院士配一栋多层小楼免费使用5年,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一路绿灯。李沧区想的是: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锻造一个主导项目和若干配套项目。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是首位落户院士港的外籍院士。感动他的,还不是这些待遇,而是院士港的诚意和高效率。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刚与王玉田院士接上头,得知王玉田行程紧张,只能在国内待7天,就火速跑到北京,立即邀请10位院士专家开评审会,评审通过,王希静一个电话打给王玉田:“您来吧!”

“要论生物医药,李沧区不是产业基础最好的地方,但我感到了李沧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渴望。我感到我们不是在谈判,而是在为共同的事业奋斗。”王玉田说,生物医药的研发早期风险很大,

他们找过10多家风投机构,没人敢投。院士港拿出1600万元资助其项目顺利启动。预计2019年底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社会资本就会介入了。

院士港运营团队认为,以往成果转化不顺,关键是“科技、企业、政府”没有“三合一”。他们千方百计整合资源,促成成果转化。帕克院士没有从商经验,需要为他找到中方合作伙伴。院士港工作人员多方打听,终于在深圳找到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上市公司——同益股份,由帕克控股,共同组建了公司。没有生产场地,院士港先后召开17次专题调度会,终于找到一处让他满意的场地,又出资160多万元,将厂房进行了装修改造。

院士们的产品“高精尖缺”,一旦产业化,将带来“核裂变”,这就是新动能的力量。西拉姆院士的防霾纱窗,每平方米800元;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研制的抗肿瘤多肽小核酸粉剂已出来样品,每克100万-150万元。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已经种到了迪拜,计划在全球改造1亿亩盐碱地,土地整理通常的价格是每亩1万元,加上卖种子、稻米,拥有万亿级的产业前景。

而且,院士港作为“发动机”,正在和山东原有的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发生“化学作用”。如马伟明院士与青岛武船重工合作,陈璞院士团队与潍坊医学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所合作,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和海尔、海信等周边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加入到了院士港的引智和建设中来,有的还结成了“中西合璧”的科研团队。

在院士港附近,院士港二期工程、院士产业核心区正在建设,院士的“地盘”已由原来的88亩扩展到2平方公里。预计今年年底,落地“院士企业”将达36个,产生100亿元的主营营业收入、10亿元税收。

自院士港到省外、国外引智以来,至今签约引进了108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79名,占73%。目前,已有15名院士的成果落地运营。

“越往后越快。108个院士,将带来成百上千的项目。围绕这些项目,将有望形成千亿、万亿级的产业链。将来,我们希望‘院士企业\’遍布李沧区,把旧动能‘换出去\’。”王希静说。

新闻推荐

忆往昔,精进不休望未来,信心满满

文/图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华敬方一座城市的蜕变,离不开扎根于此的各行各业从业者的齐心协力,千年商都的墨城更是有许...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