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邦直与《律吕正声》的传说 入仕震朝野出仕著巨典

半岛都市报 2017-07-12 11:11 大字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实习生李真

图/青岛城阳邦直文化园

青岛素有“音乐之岛”的美誉,但提起青岛与音乐,离不开王邦直。他孤居乡间,历时二十载,创作了我国音乐巨典《律吕正声》,成为律学思想和音乐理论的一大基石,翰林周如砥评价此书说:“班固《律历志》载即墨徐万且氏治太初历第一,而子鱼追配之于千载之后”,并推荐将该书藏于国史馆。清康熙年间刑部尚书王士祯称其为“殚精声律之学”。然而,对于王邦直的认识,是从传说开启的,直到五百年之后,这位宗师模糊的面貌得以明朗,人们才逐步了解他,汲取到他刚正不阿、孝悌睦族、惩恶扬善的精神。本期,我们走进惜福镇小庄社区,与王邦直后裔一起,重新认识这位律学宗师的传奇经历和感人故事。

茶余饭后话先祖孝贤流芳誉乡里

40多年前,夏夜,天已漆黑,农忙归来的小庄村民吃过晚饭,三三五五地聚在村头乘凉。闲聊之后,年长的村民开始讲起一个人物的传奇故事: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即墨县城东北镜镕山,有位王邦直。王邦直是父亲王镐的独子,自小得到父母的宠爱,特别是母亲李氏,更是对儿子疼爱有加。这王邦直也非常争气,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在孝道和人品上也都有口皆碑。

时间一晃过了18年,刚刚成年的王邦直失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李氏因病离世,王邦直悲痛不已。王邦直决定用诗歌的形式书法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前后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百首《黄鸟诗》,诗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写道:“天经地义应孝亲,慈母本分看家门。教诲在理胜圣人,仁义道德记在心。”王邦直的孝心让乡邻感动万分。

王邦直的父亲王镐47岁参加乡试中了头名,先任顺天府漷县训导,八年后又升任陕西临县教谕。专管教育司政事务,同时也著书立传修志谱,著有《漷县志》和《临县志》,在当地颇具名声。然而,由于长期伏案写作,掌灯熬夜,最终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他自知时日不多,便差人给家里送信,希望能见儿子王邦直最后一面。王邦直一路上虽然快马加鞭,可惜的是,由于那些年交通不便,从山东到山西路途遥远,等王邦直赶到临县时,父亲灵柩已经停放在大厅中央,棺已盖顶。父子二人终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王邦直因悲伤过度,加上舟车劳顿,一下子就哭晕过去。

醒来后,王邦直决定披麻戴孝,赤脚上路,将父亲灵柩送回家乡。为何赤脚呢?民俗中有规定,父母谢孝,儿要光脚留须,女要披头散发,一日三餐还要上土地庙焚香报名,意思是让后人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子王邦直一路赤着脚,扶着父亲的灵柩步行两千多里地,回到家乡。由于王镐在世时,为官清廉,声名显赫,遍地桃李,他的学生凡是知道信的,都在路上烧香拜恩师,王邦直就沿途替父亲跪地叩首谢孝,给活人三叩首,给死者四叩首,王邦直的举动感动天地,虽历经艰难终平安回乡。此时的王邦直双脚早已磨出血泡,化脓发炎,步步钻心,缠足而行,其孝心可见一斑。

这段故事几十年前就在小庄村被多次讲起,王德纯仍记得,他童年时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起王邦直的轶事,而在69岁的王延生的记忆中,“小时候老祖母经常唱歌,说实话也不懂唱的是什么,就跟着学跟着唱”。他们哼唱的,是王邦直的音乐。

于是,一个疑问开始在村里发酵,王邦直是谁?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他的传说?他和那些带着古调的音乐又有哪些关系?

只是历史的面纱一直遮盖在王氏后人之中,零星的片断如阳光照入,丝丝缕缕,打破黑暗,然而,人们仍无法从中分辨这位先祖的真实面貌。

五百年来封未启一开生面世人惊

由于无“典”可查,无“辞”可询,这位律学宗师默然沉睡着。

转眼到了1999年前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邦直研究成为了一个课题。一个耀眼的人物也在传说中愈加清晰和真实起来。

“那一年,山东省音乐界的刘新海、张桂林、王守伦等几位专家交谈中谈起了著名学者‘渔洋山人\’清代史略笔记《池北偶谈》中的‘王邦直\’篇,大家遂激起了浓烈的兴趣,便开启了对律历学家王邦直的研究,并申报批准了《探究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课题。之后潍坊学院也申报了课题,成为一批与我们王氏联系最早的一批专家学者”。只是,此时的研究都在字面之上,对于王邦直的后代,尤其是小庄人来说,王邦直仍然遥远、模糊。

又是12个春夏秋冬。2011年5月,王邦直铜像在潍坊学院揭幕面世,人们才清楚地看到这位先祖的模样,也越来越了解他——真正的律学宗师王邦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近日,在烈日炎炎中,在半岛驻城阳站记者和惜福镇街道陈主任的陪同下,来到了惜福镇小庄社区王邦直文化院。一进门,就看到了那座曾在潍坊揭幕的铜像,王邦直与《律吕正声》的传说传承人王修训告诉半岛记者,早些年人们供祖的时候曾供过王邦直的画像,后来在特殊年代被毁,“这座铜像是在村里老人的口头描述下,由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张大鹏对王邦直画像进行复原的”。如今,不少小庄社区居民,仍会来这里拜祭先祖。

说起寻找王邦直的过程,王修训侃侃而谈,“当年研究组一直没有找到关于王邦直生卒年龄、生平事迹的记载,研究一度进入瓶颈”,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来自淄博的长途电话打来,对方自称是王邦直直系后人,手头有关于王邦直的重要史料,王守伦等人立即赶到淄博。打电话的王延伟系王邦直直系第二十一世,他出具的家传族谱让王守伦如获至宝。根据《王氏族谱》的记载,王邦直的后代迁移到小庄村。于是,他们又打听到我们村宗族这里有《王氏族谱》,两个族谱对上了,于是王邦直后代的去向便水落石出”。老人向王守伦等人展示了1904年和1934年两个版本的王邦直族系家谱,通过研究族谱,王邦直终于有了“身份证”。从一世王守信一代代传下来,至今已传到二十五世,王邦直是第八世,育有两子两女。

这一发现不但让研究组异常振奋,同时也触动了王修训的心灵。2011年,对于小庄社区居民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一位潜藏了500多年的先祖“横空出世”,“我立刻去找了一些老人问,发现其实他们都知道关于王邦直的传说和故事,虽然有些有演绎的成分,但有不少传说都有据可查”。王邦直系琅琊王氏,祖上一世王守信有五个儿子,当时家住即墨县城东北镜镕山,后人十一世开始迁至城阳惜福镇小庄村也就是现在的小庄社区。社区现有260户人家,800多口人,其中九成姓王,都是王邦直的直系后裔。

于是,一个立体的王邦直显现出来,他幼年聪慧,孝顺父母,曾感天动地,后上“十疏”,归里后写出《律吕正声》。为了找到《律吕正声》,王修训等人可谓费尽周折,他们南下中国台湾省的博物馆,北上北京大学图书馆,几经辗转,多次托人,甚至“偷偷摸摸”,才得以将刻印版的《律吕正声》复制下来,印刷成书。

于是,上面的问题水落石出,王邦直的神秘面纱也被轻轻揭下。

新闻推荐

半岛助力高考,填报技巧全知道 高考志愿填报系列公益讲座走进西海岸新区

专家王炜为考生和家长进行讲座。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刘家冕实习生林蔚然李梓萍高考志愿该怎么填报?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这些问题也许是高考后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内容。6月29日和30日,由...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