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对话胡敦欣,物理海洋课题跟生活息息相关 哪年涝旱,他的研究能提前告诉你

山东商报 2017-05-23 14:53 大字
胡敦欣院士(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记者王晓峰摄点击查看原图米色休闲裤,配着小方格的短袖衬衣,脸上架一副眼镜,胡敦欣有着典型的“学者”气质。

采访当天早上八点半,记者来到胡敦欣所在的宾馆房间,他已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工作了。今年81岁,胡敦欣的精神依然很好,“我现在还是每天去上班。”采访开始,他坐到沙发上,谈起过去的事,谈到专业的问题,思路清晰。

胡敦欣院士研究的物理海洋课题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刚经历的厄尔尼诺现象,就跟海洋有关。记者王新超

想上北大,被山大挑走

“我从小学开始,学习就蛮努力的,但那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

1956年,胡敦欣高中快毕业了,这一年,国家出台十二年科学规划,号召向科学进军。“我这时20岁,就决定要干这件事。”胡敦欣高中的班主任教他们物理,“我物理学的好,不管什么题都能做出来。”接下来就要报考大学,他决定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后面的志愿准备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

可就在这时,山东大学派了两名教师来到胡敦欣就读的即墨一中。“说是山大的海洋学跟国防有关,来我们学校挑学生报考。”胡敦欣所在的年级有3个班,总共150多人,最终,山大挑选了20名成绩突出的学生报考。

“当时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虽然心里最想去北大,不情愿学海洋学,但还是在第一志愿填了山东大学。”胡敦欣笑着说:“结果挑出的这20人中,好像还有2名落榜的。”

进大学的第一堂课

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有电视台来采访胡敦欣,问他研究海洋学,是不是因为从小在海边长大?“就想往这上面靠,可我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一直到去青岛上大学,才第一次看见大海。”

1957年,山东大学还在青岛,那时的住宿条件远不如现在。“8、9月发大水,当时的宿舍还是铁皮屋,老鼠都进来了。”然而,大学的第一堂课,改变了胡敦欣。他开玩笑说:“虽然入学前这里不是我的首选,但来了后却燃起了兴趣。”

胡敦欣上小学、上中学时,就对很多现象好奇,“小时候看见冬天玻璃上结霜,就探究为什么。”进入大学后,郝崇本教授给胡敦欣讲了第一课——海洋学导论。“这堂课让我觉得海洋里有很多奥秘。”从那以后,他一心扑在学习海洋学上,“学校有个自修室,24小时开门,我没课时,每天早上吃完饭就去,一直学到晚上12点。”

“原来老胡还晕船?”

学习海洋学,少不了出海。

1957年年初,教学实习,胡敦欣跟同学乘船来到近海,风很大,很多人都呕吐,“黄水、绿水都吐出来了,有的学生吐的都不想活了,我晕船也很厉害。”

去海上观测的确艰苦,胡敦欣几乎每次出海都会吐。他说,你不能一晕船就趴在那儿没精打采,得想办法克服,坚持个三五天,吐完了漱漱口,吃上饭,“之后再大的风浪也没问题了。”

1986年,胡敦欣带队去西太平洋考察,在海上一呆就是三四十天。“我不想在学生面前呕吐,感觉不好的时候,就自己找个地方吐了,把口漱完就好了。”有一天,胡敦欣吃完饭,正在酝酿着要呕吐,这时候,同事来找他咨询仪器的问题,措手不及,胡敦欣晕船的事被发现了,“原来老胡还晕船?”同事们很吃惊。

几年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换上了航行时更稳定的船,“科学号”代替了以前的“科学一号”,“因为年纪大了,当时所里不让我出海,老伴儿也不愿意,可我坚持坐上新船出海了。”胡敦欣今年已经81岁,直到从前年开始,才不再出海。

发现棉兰老潜流

从1986年开始,胡敦欣乘坐“科学一号”前往西太平洋考察,每年去一次。在棉兰老岛,也就是菲律宾的第二大岛,胡敦欣发现了著名的“未知通道”——棉兰老潜流,它在海平面以下约800米处。

据了解,海洋的温度、化学物质等都是不一样的,海洋里有热量、物质的传输,而且海洋环境相连,棉兰老潜流对中国的气候有间接影响,跟渔业、生态等息息相关,对潜艇亦有一定的作用。

胡敦欣介绍说,在热带西太平洋发现的这块“暖池”,海水的温度可达30℃,暖池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将影响我国的季风和降水。“水的冷暖程度,对影响我国夏季降水很重要。”暖池的水比平常热时,南海季风就发生的早、强,我国的华南、华北就会涝,长江中下游就会旱。而掌握这个规律后,就可以提前应对。

然而,在考察时发生的一个事故,让胡敦欣感慨:“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我们考察所用的先进设备,95%以上都是进口的。”

设备中,有一种名叫CTD,简称“温盐深”,把它放进海下深千米以上的地方,可测量温度、盐度和深度,再把数据输送到电脑上。

第二年出海,胡敦欣正盯着计算机上的数据,突然黑屏了,当时他脑子‘嗡\’的一下,以为是仪器信号没了,便拿起话筒问:“外面是怎么回事?”同事说,仪器的探头掉了。

不仅胡敦欣的“脑袋炸了”,整个队伍也乱了,因为谁都担心是自己负责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怕担责任,这一个设备,价值十几万美元,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个小数目。

当天晚上吃完饭,胡敦欣给大家开会,他在会上说,“这是我的责任,跟你们都没关系”。胡敦欣说:“1986年也用了这个设备,当时我每一次都亲自检查电缆、绞车等,可这次事故后,把电缆拉上来,发现有锈,估计是打结了,要是我像前一年一样认真检查,就能提前发现问题了。”

队伍中有队长、副队长,但他们还年轻,以后还要发展,“所以我就不让他们写检查,避免影响他们的未来,回到所里后,我自己做了检讨。”

80年代,胡敦欣和他的团队是根据数据和公式推算出的“潜流”,是理论性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先进了,“2010年,我们放潜标监测,直接证实了过去的发现,大家都很高兴。”

从“跟跑”到“领跑”

以前,中国的海洋研究主要在陆架,而1978年的一次赴美访问,改变了胡敦欣的看法。那一年,“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中国代表团访美,胡敦欣认识到深海气候研究的重要性,“从科学上要到大洋去。”

但当时,也有不同的声音:美国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去,这不是给美国服务吗?对此,胡敦欣说,对深海的研究,中国以前没搞过,跟美国是学习,学习就要“交学费”,我们自己出船,自己出人力,但是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跟人家“比赛”。他以姚明为例,“先要进去跟人家一起打球,将来不一定谁能胜过谁。”

上世纪80-90年代,在西太平洋,中美有过很多合作,但后来美国不做了,我们也在90年代退了出来。在这个节点上,中国相关方面的专家一起开了个会,胡敦欣在会上发表了名为《海洋环境与气候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的讲话:“西方先进国家不去西太平洋了,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同时,我们自己去研究,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我们干上十年八年,他们再来,就不一定是谁领先了!”

如胡敦欣所料,现在,中国在海洋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已经处于“引领”的地位。2005年,中国发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简称“NPOCE”,有全球8个国家(包括中、日、美、澳大利亚等)、19个单位参与,胡敦欣是委员会主席,而这,也是海洋领域中国发起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在2010年,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

“可以说,目前中国在西太平洋研究方面是引领全球的,从过去的‘跟跑\’到现在的‘领跑\’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在整体的海洋研究上,我们跟先进国家比还是有差距的。”胡敦欣说。

“我做物理海洋研究已经半个多世纪,今年80多岁了,很多研究还没做出来,还是初步的”。当记者问道,假如把海洋比作一所大学,您现在是几年级?胡敦欣毫不犹豫地说:“三年级。”

新闻推荐

养生节今开幕 中医名家来把脉

“我平时就喜欢研究养生,青岛养生节有这么多中医名家齐聚,还有来自北京的大专家进行养生讲座,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昨天,200名报名市民来到青岛早报领取了两场养生讲座的门票,养生爱好者孙志明老人领...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