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海洋这所大学,我才上到三年级” 胡敦欣在海洋界拿过多项“第一”,81岁仍每天坚持上班

齐鲁晚报 2017-05-23 09:06 大字
本报记者范佳

“国家的需要

就是我的志愿”

胡敦欣说,他小时候很喜欢听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好,他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成绩名列前茅。高中时,他的物理学得特别好,立志要报考北大数学力学系。

然而胡敦欣却注定要与海洋结缘。1956年他即将高中毕业,这时山东大学海洋系的两位招生老师来到他就读的即墨一中,介绍海洋专业,强调国家十分需要人才来发展这一学科。两位老师从约150名学生中,选拔出了近20人,报考山大海洋系,胡敦欣就在其中。那时恰逢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的目标,号召年轻人向科学进军。“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胡敦欣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北大梦,来到了青岛的山大海洋系念书。

进入大学后,胡敦欣才第一次见到了大海。面对一片未知的知识海洋,郝崇本老师上的第一节海洋学,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小时候我就对很多现象很好奇,比如冬天为什么会结霜等。上完这堂课,我发现原来海洋中也有这么多奥秘。”

胡敦欣介绍,大学时的花销他全靠国家每月发放的十二元助学金,除了吃饭外,其他钱就节省下来买书买文具。那时山大有个24小时自修室,他常常在那里学到深夜。

发现并命名

“棉兰老潜流”

1957年初,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教学实习,乘船出海。“文学里描述的大海非常美,但它真的发起怒来却很可怕。海上风浪很大,很多人呕吐得要跳海,我晕船也很厉害。”胡敦欣回忆说,在后来的海上观测中,他每次都会晕船呕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去西太平洋考察,每次都要在海上待三四十天。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三五天适应了,之后再大的风浪也不怕。

前年,胡敦欣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新进了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当时,年近八十岁的胡敦欣还强忍着晕船反应,坚持亲自上船体验,跟这艘科考船来了个“亲密接触”。

热爱海洋的胡敦欣希望中国的海洋研究向深海进军。1978年,他随国家的“海洋科学访美代表团”赴美国交流学习,感受到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巨大差距。“过去我国的海洋研究主要在近海、大陆架。在美国我深刻认识到深海海洋气候研究的重要性。”胡敦欣说,我们很多资源、企业都在国外,军事安全也需要深海研究提供条件。

1986年,国际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组织到西太平洋考察,以胡敦欣为首席科学家的“科学一号”考察团也参与到其中。在船上每隔一个多小时,胡敦欣就要和队友们测试记录海水的温度、深度、密度等数据。经过不断地考察、计算数据,胡敦欣发现,在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附近上层海流棉兰老海流之下,在海平面下四百米到一千多米区间中,还有一条和上层流向相反的潜流,从赤道向北流。他命名为“棉兰老潜流”。这是迄今为止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两项重大发现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

“搞研究要领跑

不要跟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海洋研究所里95%以上的先进仪器设备都依赖进口。当时研究所花费十几万美元从美国购置的海洋科考探测仪器CTD,放入海中上千米的地方,可以把温度、盐度、深度的变化数据自动通过电缆输入到计算机中。1987年的一天,“科学一号”在西太平洋考察时,实验室里的这台设备突然黑屏,信号全无。经检查发现原来是探头掉了。“当时我的脑子一下子炸了。”胡敦欣说,所里就这么一台CTD,国内没法生产。对于这一失误,他没有让团队的小队长、副队长写检查,而是自己担下了责任。

胡敦欣感慨,海洋是观测实验科学,不能老靠别人提供设备,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设备研发中。他希望中国在海洋研究中,不要总“跟跑”,而是要“领跑”。2010年,经过7年的酝酿筹备,胡敦欣组织发起了8个国家19个单位参加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国际合作计划(NPOCE),获得国际组织批准,这是我国发起的第一项海洋领域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

胡敦欣介绍,过去我国对于潜流的研究主要通过计算,如今能够直接测量实时传回数据,形成大数据,测出新的特征。比如海洋里在季节内的变率等。“我们在西太平洋,设计了25套潜标,一个流大约4套潜标,组成了一个阵列。认识海洋,融入海洋,从而认识规律,预测未来的变化。”

胡敦欣介绍,如今,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中,中国已处于引领位置,实现了我国在西太平洋科研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选拔学生

最看重好奇心

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胡敦欣强调开拓思路,启发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另外,好奇心也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一次硕士研究生复试面试时,有位考生本科并没有学习海洋专业,初试成绩倒数第一,却得到了胡敦欣的青睐。他在面试时问这位考生为何本科学习物理专业,硕士却要改读海洋专业。学生的回答打动了他:“我发现海洋领域有很多物理研究范畴内能解决的问题,我很好奇,想用物理原理试试解决它们。”

有些人认为海洋研究离人们的生活实践较远,对此胡敦欣笑着说,基础研究也很重要,有了这个后盾,才会有更多的科研潜力。“像生物学、化学,很多研究马上可以用于实践,其实像我们搞的物理海洋,也是很有用的。”他举例说,在低纬度西太平洋,有海洋领域最大范围的一团暖水,可达30摄氏度。这一暖池位置、强度变化就会影响到厄尔尼诺,还会影响我国的季风降水。

对于当代从事科研的年轻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应有科学的理想,潜心做研究,不要浮躁,不要急于求成。“虽然我已经八十多了,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摸透,在海洋这所大学里,我才上到三年级。”

新闻推荐

制陶烧窑 让技艺唤起记忆

昨天早上,经过24个小时的烧制,82岁的乔锡清和55岁的儿子乔树品,终于等到了陶器出窑的日子。看着亲手制作的一件件陶器作品,父子俩开心地笑了。老人说,上个世纪70年代,在胶东地区,人们使用的许多生活用品...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