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捐出老家谱 留下好家风,捐出老家谱 留下好家风

青岛早报 2017-04-07 06:15 大字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个人都有过探究自己从哪里来的经历,家谱可以告诉你答案。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嘉言善行,为社会记录下族系的变迁轨迹,犹如一部“小史记”。昨天,83岁的徐本盛老人把珍藏30多年的 《胶西徐氏族谱》捐献给崂山区档案馆。记者采访了这位老人,了解了关于家谱的背后故事。

老父亲留下三句格言

昨天下午,记者在崂山区档案馆见到了徐本盛老人。老人精神矍铄,谈起家谱的故事来滔滔不绝。“这本家谱我收藏了30多年,从爷爷传到我父亲手里,父亲再传给我,几代人都把它作为传家宝。 ”徐本盛这次捐赠的《胶西徐氏族谱》是民国29年(1940年)编修的,共有四册,家谱表面已经有些发黄。

老人老家在胶州,徐姓在当地属于大姓。 “我们家族在胶州属于大户人家,爷爷辈时,我记得家里有皮革等产业,到了父亲那辈,我们家里还雇了4个长工,因为是书香门第,我们的家教很严。 ”徐本盛告诉记者,自己弟兄4个都很有出息,“父亲是一名老学究,还当过小学教员。他教导我们要从善、争气和修养好,父亲要求大家不喝酒、不抽烟,他一辈子不喝酒不抽烟,只喝茶。 ”

徐本盛老人告诉记者,父亲留给自己三句格言,自己至今铭记于心。第一句是“小人可以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 ”这句话是说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让人改变。还有一句就是“近事之父,远事之师。 ”是说小的时候靠父母教育,长大了需要外出找老师来教导自己学习知识。最后一句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徐本盛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练习毛笔字,当时父亲就要求他写一副对联:“知足心常乐 和睦喜气多”,这幅对联也成为他们家族春节期间必须要张贴的春联。“父亲以自己的言行来教育我们,让我们从小就明事理,识大体。 ”徐本盛告诉记者。

带着先辈的激励去参军

“17岁的时候,我报名参军,很快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徐本盛告诉记者,在参军前,父亲拿出了家谱,告诉他家族里在清朝乾隆年间出过一位非常有名的武榜眼。

“还记得当年父亲给我讲的武榜眼的故事,让我参军时就萌发了一定要当好兵,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徐本盛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战争年代。他1953年6月份入朝,成为一名架设通信天线的通信兵,就像《英雄儿女》中的王成那样。在参加金城战役中,他的左膝盖处受伤,至今还留有伤疤。 “那场战役,我们打垮了敌人四个师。 ”徐本盛告诉记者,自己回国后考上了飞行员,成为胶州当地第一个飞行员,在当地曾引起很大轰动。

“可以说从小受到的家教让我性格坚韧,特别是在军队里,我都是任劳任怨,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多次荣获优秀飞行员的称号。 ”徐本盛告诉记者,这些离不开当年父亲的教诲,还有先辈精神的激励。如今83岁的徐本盛老人,一如父亲的习惯一样,从来没有喝过酒,也没有抽过烟。

让家谱故事传承下去

退伍后,徐本盛转业到了青岛百货公司,直到1996年退休。谈起为什么要捐献出珍藏多年的家谱,老人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后很喜欢读书,研究历史。后来通过《青岛早报》看到崂山区档案馆征集家谱,去年就产生了捐献家谱的念头。

“家谱对一个家族来说意义重大,当我提出想要捐献时,当初有不少人反对,我找到了大哥等亲戚做工作,后来他们才同意。”徐本盛老人还说起捐献家谱的小插曲,“曾经还有人提出代为保管家谱,甚至还有人说这些家谱可以用来换钱,这让我很生气。 ”

“家谱留在我身边用处不大,捐献给档案馆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我退休了,干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可以做的。更多的人看到家谱,看到其中的故事,就会知道那段历史,就可影响到更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要捐献的原因。 ”去年7月份,老人把家谱捐献给了崂山区档案馆。原本是留下复印件,经过和亲戚商量后,老人昨天决定把原件留给档案馆,带走复印件。

徐本盛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徐氏家族现在有2000多口人,今年族里人也在筹划着重修徐氏家谱,让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老人的善举让我们很感动,感谢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崂山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向徐本盛老人致谢,并且颁发给他捐献证书。

—— 说法 ——

修家谱成为潮流

昨天,记者翻看了徐本盛老人捐献的家谱,这份家谱记录了从清朝嘉靖年间到民国时期的徐氏家族的世系情况,上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家谱附录上的家训等内容,虽然时代久远,仍然给人警示。崂山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也是很多家谱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崂山区档案馆文件管理科科长付莉告诉记者,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以一种表谱的形式,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不少家谱中承载着一个家族独有的家规、祖训等伦理规范,一些家谱所包含的 “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内容,对后世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仍然具有重要的规范价值。

家谱大多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传统。盛世修志,望族修谱。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许多家族加入修谱行列。重修的家谱族谱也都悄悄地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打破以往“重男禁女”的观念,许多家谱采取了男女同等入谱的编纂方式。

—— 动态 ——

崂山建成全市首家电子家谱库

记者从崂山区档案馆了解到,迄今为止,崂山区档案馆已收集了本行政区及青岛市山东省内1500多套家谱,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作为电子家谱和实体家谱分别保存,并建立了崂山家谱库,成为青岛市首家电子家谱库。

崂山家谱库中的家谱主要有三种收集方式,一是主动收集,二是互相交换,三是媒体征集。 2010年前,是主动收集阶段。崂山区档案馆开展了主题为“家史传扬 文化传承”的家谱族谱征集活动。首先通过街道对全区各社区现存家谱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各社区的姓氏及家谱持有人情况。然后逐家登门拜访征集,大多数居民都积极拿出家中珍藏的家族谱。

崂山区姓氏构成有其鲜明特点,较好地保持了族居特点。根据统计,崂山区共有25个民族,有307姓,按照人口数排名前5名的姓氏分别为王、刘、曲、李、张。目前,崂山百姓修谱兴趣浓厚,一些大的家族尤为重视。这些家谱记载了当时的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碑文墓葬等内容,对研究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崂山区档案馆将全区307个姓氏中现存的110个家谱族谱中的98个征集进馆,后来陆续征集进了30多套新修家谱。不少市民听闻崂山区档案馆收集家谱,也纷纷将自己手中的家谱捐献给档案馆。

2011年以后,崂山区家谱征集方式采取交换和征集并行。崂山区档案馆与即墨谱牒协会达成协议,交换了100套家谱,使得各自家谱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崂山区档案馆与山西省家谱研究协会交换电子家谱1300多套。

为了方便家谱的研究和利用,崂山区档案馆还建成了家谱展厅。通过实物与展板的形式,直观展示不同时期的家谱,通过家谱的装订、纸张、样式、编写模式等展示历史印记。

新闻推荐

海水稻让盐碱地变粮仓,海水稻让盐碱地变粮仓

早报讯记者昨天从即墨市金口镇了解到,有上百年历史的金口大米又有了新发展。近日,由“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起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和即发集团签订了金口镇盐碱地稻作改良国家示范工...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