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头河窑址:淄博陶瓷生产史的缩影 淄川区渭头河古窑址调查■文 闻其东
渭头河窑址,位于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渭一村西北部。年3月,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在对其所购买原淄川国营陶瓷厂的厂区进行垃圾清理过程中,发现了近代制作陶瓷所使用的碾料大碾以及所配套的泥浆池、晾泥池等遗迹。
窑址所在的龙泉镇面积.1平方公里,该镇地下资源丰富,除煤炭外,陶瓷原料储量大,是淄川区的主要陶瓷产地之一。
此次发现的古窑址系建国后成立的国营淄川陶瓷厂三车间原址,前身为解放初期的公私合营益民窑厂,据《淄川区志》(年1月第一版)载,当地制瓷历史可上溯明代,兴盛于清代中叶延续至今。而遗址所处的渭一村向东余里是元明时期兴及一时的西坡地窑址,向北余里是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寨里窑址,向西余里是兴盛于唐宋金时期的磁村瓷窑址。
渭头河窑址是淄川主要陶瓷产地之一
渭头河陶瓷业是淄川大缸的发源地
《淄川区志》记述:淄川陶瓷原料分布较广,储量以昆仑、洪山、王村三处矿区为大白药石(长石性岩石)产于昆仑山,系瓷釉之原料,其滤出的渣滓称白药渣滓,可制做匣钵,储量在万吨以上。焦宝石藏量丰富,广泛分布于各煤矿区域。除白药石、焦宝石外,还有青土和黄土。青土分布于各煤矿区域,黄土在般河源一带最多。在陶瓷器皿中,白药石主光泽、焦宝石主细腻,青土主骨架、黄土主粘接。黄土在制陶中占的比重较大,大瓮、盆、罐、粗碗等均以此作胎。此窑址原来主要以烧造日用瓷器和缸为主,窑内还散落许多的残损日用瓷器。渭头河一带从明代陶瓷生产业日趋兴旺,窑场不断增加,生产日渐扩大。至明末,采用昆仑山白药石碾细作釉,白釉瓷器大量生产。至清代中叶,陶瓷生产业逐渐集中到了渭头河周围,成了淄川地区陶瓷生产和销售的中心。民国时期,陶瓷生产制作仍沿用旧法,先将原料置于石碾中研磨成粉,然后用手工制坯,入窑烧制而成。建国初,渭头河一带有顺和、德盛、三亩园、新生、福兴、西信、大成等余家窑厂,共有缸窑、碗窑、盆窑座,均为圆直焰窑(馒头窑)。年月,县建立公营益民窑厂,后改为淄川窑厂,年,社会主义改造后,更名为淄川国营陶瓷厂。
渭头河陶瓷业以缸为胜,是淄川大缸的发源地,共分有种缸名,即脚缸(大一缸)、窑角(大二缸)、无计(大三缸)、青瓮(大四缸)、顶头(大五缸)、大萃羊(中一甲缸)、大羊(中一缸)、蓝浅(中二中三中四缸)、二雷包(中五缸)、小羊(小一缸)、大帽(小二缸)、三雷包(小三缸)、盆子(小四缸)、花帽(小五缸)、小帽(小六缸)。原料的加工,过去一直牛石碾粉碎原料、人工淘洗、沉淀泥料、脚踩、手捻制泥。陶瓷制品成型,原来一直用腿蹬石轮手拉坯、人工注浆、靠太阳晾晒或地坑烘干,烧成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工序,世纪年代前用直焰窑(馒头窑)烧成,烧成周期约天左右。
制瓷遗迹完整保存和展现近代制瓷工艺流程
这次发现的制瓷遗迹,即为原淄川国营陶瓷厂原生产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古窑遗址发现的牛拉碾、泥浆池、晾泥池,加保存较完好的制瓷车间、烘干车间、馒头窑炉及窑神庙旧址等,完整的保存和展现了
碾石制泥、淘练泥土、扶泥成垛、炼灰配釉、制造匣钵、拉坯成器、旋坯挖足、蘸釉吹釉、成坯入窑、烧坯开窑、祀神酬愿等近代制瓷工艺流程。
窑址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新发现的有三盘地碾、泥浆池1处、晾泥池1处、馒头窑1座,与原地面保存的馒头窑2座、制瓷车间2个组成一个制瓷工艺保存完整的陶瓷生产规模较大的瓷窑遗址。据当地现年余见多的司志国老人讲述,当地窑业兴旺时有余座馒头窑,建国后,窑炉编过号,现遗址处为号、号、号、号等4个馒头窑。
馒头窑是我们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牛拉碾的周围有水井,专门汲水冲洗,大碾碾细的原料,碾沟一侧有水道与泥浆池相连,泥浆自动流入池内,工人用工具将泥桨池的泥桨打到晾泥池内晒泥,工人再将晒好的泥料,送入制瓷车间拉坯成形、经晾烘干、上釉、装窑烧成即出产品,当时这里的工人众多,老牛拉碾属于半机械化,减少了人工的使用,到后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地碾也就不存在了。
从新发现的遗迹和原保存馒头窑和制瓷车间,从整体布局上看,遗址西边是般河,有利的排水,三个窑炉承“品”字形分部位于遗址的三个角落,牛拉碾、泥浆池、晾泥池和拉坯车间位于遗址的东北部从西依次排开,晾烘干和施釉车间位于遗址西侧的两窑炉间有暗道相连,能够充分利用窑炉烧瓷时的余热用于坯体的烘干等。从整体设计上体现高效、节能的理念。在窑炉和制瓷车间修建上充分利用当时制瓷废弃物作为建筑用材料,废物利用,经济耐用;制瓷车间为两层,下层采用半地下式砖发券,冬暖夏凉,上下设有通风口,可以调节室温与湿度,充分而巧妙地利用自然能量,保持制瓷车间温度与干湿度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遗址内建筑遗迹处处体现了当时先民的智慧,地方特色鲜明。
该窑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它为研究淄博地区制瓷业的发展历史及陶瓷文化提供了了重要的实体物证。整个古窑旧址的配套设施能够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无疑是淄博陶瓷生产历史的一个缩影,历经数百年,一直没有被开发毁坏;是淄博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窑遗址,是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正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高度重视地域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这一文化遗产的发现,对于展示与传承淄博陶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一山担两季,六和蕴五湖 六和庄园联结“城、山、林、湖、院、墅”,依山傍水建城市墅居典范
山环、湖绕、林荫,人生当以境界甄别。六和庄园,雄踞鹤山路,31万山林湖涵养墅区,囊括贵胄洋房、平层官邸、湖山美墅、院落独墅、半山CEO会馆、滨水商街等业态,汇山水之气韵,聚天地之灵气,出则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