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光伏小镇屋顶棚顶“种太阳”
村民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便进入太阳能农庄成为农业工人。5月3日,笔者走进即墨市大信镇梁家荒村,路旁每一户居民家的房顶上,一块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村庄北部,农田里架起一座座光伏大棚,上面发电下面种植蔬菜食用菌。这里是即墨市探索将光伏、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社区有机结合的一个样板。
即墨市政府联合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大信镇建设起一座太阳能小镇。目前建有占地近700亩的工业园和9000多亩的太阳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总量可达2.2亿度,可供7万多个家庭一年用电。这一个个“太阳能农庄”,不仅源源不断创造着绿色能源,还直接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就业方式。
光伏“充电”
村民免费用电
5月3日,梁家荒村村民范秀江站在家门口,指着自家屋顶说:“现在真好,不仅用电不花钱,太阳还能帮人赚钱,这事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当天,范秀江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成功并网,由政府出资在他家平房屋顶上安装了4块250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每天平均发电4度,年平均发电1460度,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至此,梁家荒村已经有74户村民屋顶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完成了用户侧的发电与用电接入,村庄道路上还安装了200多盏太阳能LED路灯。“以后家里用电可以敞开了用,刚刚看好了一个6000多块钱的双开门冰箱,明天就去买回家。”今后可以免费用电,范秀江格外高兴。
61岁的村民李爱青拿出了家中的账本,截止到3月份,李爱青家中利用太阳能共发电634度电,家中用电344度,剩余的291度电全部并入国家电网,收入归安装设备和维护的企业所有。“村民用电免费,每年能节省好几百块钱的费用。”李爱青说。
棚顶发电
农民一地两用
在太阳能农庄,笔者看到一排排光伏农业大棚,与普通的砖墙结构大棚不同,这些大棚为钢构结构,棚顶不是塑料膜,而是光伏发电板,棚底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只要有太阳,棚顶就能源源不断地发电,不仅满足棚内照明、灌溉等需要,剩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还能产生收益。
目前,昌盛日电已在大信镇建有占地近700亩的工业园和9000多亩的太阳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总量可达2.2亿度,可供7万多个家庭一年用电。
“在庄稼地里盖光伏大棚,不耽误种庄稼,又能发电,一地两用!”2011年,村民巩爱玲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便进入太阳能农庄管理大棚内的农作物,成为一名农业工人。如今她每个月都有两份收入:土地流转给企业收取稳定地租;在企业打工能得工资性收入,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像巩爱玲这样因此受益的农业工人在园区中还有2700多人。
“棚顶发电,棚内发展现代有机农业,使光伏发电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成为历史,不仅提高了传统日光温室的土地利用率,还解决了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农庄创业导师王海玉介绍,以光伏阴阳棚为例,南面向阳的温室种植有机蔬菜,北面偏阴的温室种植有机食用菌,温室上方安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为大棚提供照明、温控所需的电力,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承包大棚
老农变创客收入翻番
“这两天,我刚刚又承包了三个大棚,准备大干一番。”在太阳能农庄“孙大爷的菜园”,61岁的村民孙允堂对笔者说。最近,他有了一个时髦的称号——创客。
孙允堂是大信镇张戈庄一里村的农民,以前自己在家种着四亩地,加上外出打零工,一年最多四五千元的收入。后来他把3.6亩地流转给了昌盛日电,成为太阳能农庄的一位农业工人。熟悉光伏大棚的运作模式之后,孙允堂承包了三个大棚,开始自己创业。
走进“孙大爷的菜园”,向阳的一侧种植着七八种绿叶菜,背阴的一侧养殖着香菇,棚顶中央安置的晶体硅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负担着大棚的农业物联网溯源、远红外加热、光伏组件调光、雾化微喷灌溉等。现在,孙大爷一年的纯收入达到8万元,他在自己创业的同时,还雇了周边村庄的8个村民,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
王海玉介绍说,孙允堂根据公司订单种植各种农产品,公司统一管控种子、肥料和用药,并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指导,最重要的是,公司在市场端利用平台优势和营销手段,解决了农产品的商品化销售问题。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周洋
新闻推荐
9月24日,青岛市交通运输部门“悬赏”180万元,征集青岛浮山新区公交综合枢纽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方案经过专家评审确定推荐方案及备选方案,推荐方案一名,酬金120万元(含税);备选方案两名,酬金各30...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