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变化这么大,说啥都得回去看看”
从下往上数第二排右数第七位为杲红英。
大年初一,家住惠民县江南豪庭小区的89岁老人杲红英四点不到就起了床,今天要回老家,她一晚上激动得没睡好。
1987年,杲红英跟着儿子郑炎发从老家惠民县胡集镇郑家村去了肥城煤矿,1996年回到惠民后,在城里安了家。由于上了年纪,每次过年家里人担心她身体承受不了,不敢带她回老家。
大年三十那天,郑家村村主任郑炎水来到杲红英家看望她,说起村里变化:“婶子,现在咱村里可不是三十年前了,两条主街都修成水泥公路,小胡同里铺上了砖,路两旁种上了冬青树,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专用垃圾桶。村里的变化大着呢,您不回家看看?”
在交谈中,杲红英想要回家看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炎水,明天初一俺回村。从1987年出来就没回去过,村里变化这么大,说啥都得回去看看。”
初一8点多,杲红英和侄子一家回到老家。听说杲红英老人要回家,这一大家子人都来了。“咱村里也有了运动器械了,这房子建得好看,都两层小楼了,这是谁家啊?”杲红英问。“这是爱军家。”侄子郑存良告诉她。“俺走那会,爱军家还是土屋,门子还是木头小门,真不敢认了。”老人说。
郑家村330口人,以前村里路况很差,平时一身土,下雨满身泥。村子南北高中间低,雨下得稍微大点,就出不了村。郑炎水2005年当上了郑家村村主任,就开始筹划给村里修路。2008年,郑炎水联系了附近一个预制板厂,拉来下脚料把村里道路铺了个遍,道路通行情况有所改善。
“当时修了修,一开始问题不大,后来村里买车的多了,出出进进,坏得太快了。2012年,上级出了政策,村里修路一平米补贴8元钱,我召集村民一商量,他们都很支持,修路的梦想终于能实现了。”郑家村村民每人自发捐款300元,加上镇上补贴总共凑齐40万元,全部用到了村庄建设上。
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条件。惠民县黄河河务局包村“第一书记”段长茂为村里建起了10个大棚。“现在这10个大棚承包给了8户村民。一个大棚一年只需要交承包费3000元,纯收入四五万没啥问题。”郑炎水说。
村民郑炎东一开始承包了两个大棚。“大棚俺承包了两年,挣了不少钱。手里有了余钱,村里让俺把大棚让出来给别人种。去年俺出钱自己盖了个棚,日子越过越好了。”
“村里变化大着呢,有些人在外打工两三年不回家,一进村都说不敢认了,更别说您28年都没回来过了。趁着今天咱家里人来得全,咱照个全家福吧。”领着老人在村里看了一遍后,村主任郑炎水提议。就这样,51人的全家福诞生了。
照全家福的时候,老人王巧云笑着问杲红英:“你看俺这身衣裳好看不?村里过年发了钱,俺新买的。”
“现在村里有65岁以上的老人46个,还有贫困学生4个。今年过年,村里掏钱给每位老人、贫困学生发放过节补贴金150元,让他们也过个好年。”郑炎水说。
农村老人住进温暖幸福院
农村大众报临朐讯(记者马春新通讯员祝红蕾)2月23日,记者走进东城街道胡梅涧敬老院,老人们正在暖融融的活动室里聊天、下棋。“在这里住着暖和舒服,吃饭、睡觉都有专人照顾,俺真是赶上好时候了。”90岁的郭佃英老人提到敬老院的生活,难掩感激之情。今年胡梅涧村委还投资12万元为敬老院供上了暖。
胡梅涧敬老院是村办敬老院,由胡梅涧村委投资46万元在原小学基础上改建而成,为村内五保对象及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全托、日托、膳食供应、生活照料等非营利性服务。“在我们村,独居、空巢和困难家庭老人的养老一直是个大问题。为老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活动场所,老人们生活得好,也能排解寂寞。”村支书马学堂说,“现在外出打工的又比较多,解决好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能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敬老院建起来后,同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63岁的周雪琴成了敬老院的一名护工,对这份工作,她很满意。“儿女常年在外,趁着身体硬朗来这帮忙,既能和大家聊天解闷,每个月还能领到600块钱工资。像我这种情况在这工作的,敬老院还有好几个。”周雪琴说,“平时吃住都和这些老人在一起,老人们在敬老院生活,我们有责任照顾好他们。”
每当到夜幕降临,敬老院的小广场就成了文艺汇演的舞台,扭秧歌、广场舞轮番上场,很热闹。“敬老院和文化广场合二为一,正好可以慰藉老年人的寂寞。”马学堂说。
胡梅涧敬老院是临朐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缩影。截至目前,临朐已建成冶源镇以琳养老院、东城光启安老院等4家民办养老机构、24处农村幸福院。“让老年人生活美满幸福”的文明之风正刮向临朐县的每个角落。
新春团拜会老人乐开怀
2月18日,春节将至,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邓家村为70岁以上老人举办了一场新春团拜会。村干部向老人们汇报了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并送上新春祝福。老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还领到了春节福利。
88岁的刘秀英老人说:“热闹!有过年的感觉,年年都办这样的活动才好呢。”
“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举办团拜会,不仅能让老人们开心过年,还能起到孝敬老人的表率作用。”村支书梁红军介绍说,今年是村里第二年举办这项活动,以后会坚持办下去。
(马磊靳大军摄)
走,到广场上跳舞去农村大众报记者李绍静
“嫂子,走,咱们去广场跳上一段。”每天晚饭时间一过,即墨市七级中心社区西龙湾头村的乔向甜就开始招呼大家跟她一起到广场上跳舞,虽然天气寒冷,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这不,正月初五刚吃完晚饭,乔向甜就张罗着开始组织本村的广场舞蹈队队员去村西的健身广场排练了。
西龙湾头村离记者家所在的毛子埠村仅2里地,乔向甜的事迹记者早就有所耳闻,她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带领的西龙湾头村广场舞蹈队多次在青岛、即墨举办的大赛中获奖,年前,西龙湾头村舞蹈队接到了代表七级中心社区参加即墨市元宵节秧歌汇演的任务,接到通知她就紧锣密鼓地召集人员,积极备战。
在西龙湾头村文化广场上,灯光早已打开,随着音乐响起,队员们开始了认真排练。彩扇飞舞,腰肢扭动,妇女们爽朗的笑声远远地就能听到。
据记者了解,不仅是西龙湾头村,七级镇如今村村都有舞蹈队,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正月初三,婆家在桑家埠村的二姐穿着一双厚厚的棉鞋回了家,这双鞋是她为晚上去跳舞特意准备的。“年前我每天晚上都到广场上去跟着别人跳舞,一个冬天下来,感觉身体明显好多了。”二姐刚说完,家在小欧村的大姐接话说,“可不是嘛,我们村也是这样,原来大家都在广场上跳舞,冬天天冷就转到室内跳去了。现在村里晚上可热闹了,爱活动的可以到村里小广场上去跳舞,不愿活动的可以到活动室去打牌、下棋、看书……
据了解,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七级中心社区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积极发动鼓励群众自烹“文化大餐”,让村民唱主角,村民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村里就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目前已成立了西龙湾头村广场舞蹈队、七级西南村广场舞蹈队、张李庄村庄户剧团、南张院村秧歌队等30余支草根文艺团队,人数达800余人,涵盖小品、舞蹈、柳腔、乐器、腰鼓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草根文艺团队每年自排自演达3000多场次。其中,以西龙湾头村广场舞蹈队为主力的七级代表队分别在2014年元宵节全市民舞踩街汇演和即墨市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级中心社区管委获得活动优胜奖。借助双塔庙会,该中心社区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双塔民俗文化节,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带动群众直接增收100余万元。
采访中,七级中心社区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江云永告诉记者:“2014年,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元宵节民舞踩街、七级双塔民俗文化节、和谐广场周周演、送戏进村、公益电影放映、健身秧歌大赛、庄户剧团调演、中老年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惠民活动,可别小看了这些农村妇女,她们平日里在地里忙农活,在家里忙家务,只有晚上出来锻炼身体,但如果镇上有什么活动,拉出来就能组成一支队伍参加表演。不光村里的妇女们爱跳舞,现在,不少大老爷们也能跟着扭两下呢。”如今,“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不仅给群众送上了“文化大餐”,也让群众逐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促进了邻里团结和社会和谐。
据了解,在2015年春节期间,七级中心社区还将组织34个村庄进行秧歌、柳腔等传统文化展演,给村民送上实实在在的文化“年货”。
虽然没能听到熟悉的柳腔,也没看到热闹的秧歌巡村表演,但记者却明显感受到了乡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也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这种变化是一种文明的渗透。
新闻推荐
“除夕之夜,海洋在我的手机短信上看到,青岛的恩人李宗寿老师又给汇来了2300元,我们一家人特别高兴。这是我们过年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2月27日,无棣县车王镇三高村村民崔明清找到笔者,告诉...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