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墨水河成玉带 镶嵌古城“腰”,墨水河成玉带 镶嵌古城“腰”

青岛早报 2013-11-20 03:06 大字

昨天,经过前期工作,备受市民关注的即墨最大的改造项目——古城区改造正式破土动工。一个“青岛之源、寻根即墨”的古城建设拉开序幕。据介绍,即墨古城将“修旧如故”,在原来众多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建造一座具有人文历史内涵,延续千年历史文脉和娱乐、餐饮、宜居的“人气古城”。两年后,约有1.6万名居民将搬进古城区安置新居。3年后,即墨将成为“青岛之源”的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景点。

[现场]

古城规划图首次亮相

“你看,这就是我们以后要住的新家,真是太美了。”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古城区改造现场看到,数十幅具有古城风韵的大型规划效果图矗立在施工现场,周边上千名市民来到这里,观看自己未来居住的“新家”。许多在古城区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看了规划图后发出感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真没想到自己的家还能变得如此美丽。

记者在古城现场看到,现场的几十幅古城规划效果图,大部分都是首次亮相。据即墨古城改造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规划图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后向市民首次集体亮相。现代与古城相结合的设计风格,让许多居民连连称赞。见证即墨古城历史发展的一名老画家告诉记者,这次古城改造,一定程度还原了即墨的历史文化,不管对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游客,甚至整个青岛的文化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发布]

古城融入现代建筑元素

据了解,即墨古城改造项目,规划用地约98公顷 (约合1470多亩),分为即墨古城和安置区两大部分。其中,即墨古城规划用地42公顷。古城改造作为特色精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既按照原有的历史文脉修复古县衙、牌坊街、五福巷等建筑,重现“淮涉八景”、“古城十胜”历史景观,又注入现代元素和城市功能,同步实施墨水河综合整治,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历史传承与现代理念的充分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感强的滨河生态社区。

记者了解到,即墨古城改造项目是即墨市2013年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根据“疏老城、建新城,连滨海、融青岛”、加快建设特色精品城市的战略部署设计改造。项目涉及14个村(居)1.6万余名居民,是即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拆迁改造项目,涉及区域是老行政办公区、老文化中心区、老工商企业聚集区、老居民居住区“四区合一”的区域,涉及村居多、房屋多、人口多,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情况非常复杂,是即墨实施特色精品城市建设战略最关键、最重要的区域。

[亮点]

古城建筑将现明清风格

“东西南北阁、古庙、古街、古商铺等,很大程度上将传承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昨天下午,曾在全国建设8个城市古城的江苏一德集团董事长陈俊告诉记者,即墨古城将按照“修旧如故”原则,在传承即墨千年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即墨古城原来的古城楼、古庙等历史遗存,将按照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建造,而一些商业街、美食街和古商铺,则在传承古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建筑的元素,让这座千年古城显得更加生动、美丽。

“在古城安置区内,一些学校等建筑也将注入古代风格。”中建八局即墨古城改造安置区副总指挥凌发永告诉记者,古城区的3个安置区由他们负责设计建设,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好的宜居环境,在设计理念上,将向古城靠拢,在学校、小区街道的设计中,按照古建筑的风格建设。到时,上万名居民会有一种“住在现代化的高楼上,生活在古香古色的古城里”的怀旧感觉。

[利好]

两年后1.6万居民搬“古城”

“两年后古城区的居民将全部搬回新居。”凌发永介绍,古城改造项目,共分3个居民安置区,分别在古城区的西、南、东侧,安置区紧紧围绕着古城,10多条商业街铺和美食街和古城楼,将穿越小区内,特别是即墨古城原来的重要历史遗存——东、西、南、北阁,也就是古城楼大门,将分别建设在3个安置区内,形成现代化居民小区和古城门交融的景色。3个居民安置区共建设56座楼,最高27层,最低22层。到时,1.6万名居民将从低矮的平房内搬进现代化高楼上。

据介绍,即墨古城区安置区将于2016年1月全部完工。两年后,居住在即墨古城区的5000多户居民将全部回迁搬进新楼。古城片区居民郭荣梅告诉记者,他在古城区已经居住了50多年,此前一直住在破旧的平房里,盼着住上楼房已经盼了40多年了,现在心里非常兴奋。

新闻推荐

地下80米抽水取暖,地下80米抽水取暖

早报讯 从80米的地下抽取恒温水,通过地面上的热源泵系统加热后,通向千家万户。地下水的热能留下后,再循环入地下“恒温箱”加温。记者昨天从即墨相关部门获悉,即墨前枣行村和长迁等社区地下水源热泵...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