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后田社区:城市化建设农民上楼每家两套房,月月有钱领
自2012年开始,市农委开始着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利用十年时间建成1057个新型农村社区,去年已经有102个开建。
今年4月11日,市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新闻发布会,据市农委副主任窦宗君介绍,今年全市还将新开工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崂山区2个、黄岛区25个(含开发区12个,保税港区1个)、城阳区4个、红岛经济区1个、即墨市22个、胶州市18个、平度市16个、莱西市12个。
其实,在过去旧村改造城市化建设中不乏非常成功的案例。近日,记者来到城阳后田社区进行探访,了解社区建设的成功秘诀。
每家分两套房子
后田社区位于城阳区的东北部,在2003年之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村民住着平房,种着地,此次旧村改造,投资超过1亿元。2005年,387户村民告别了平房,开启了新生活。让大伙高兴的是,这次改造没有让大家对未来的生活产生担忧,反而充满了期望。“不仅住上了楼房,每个月还给发生活补贴,即便生病了,也花不了多少钱。这样好的条件,在改造前我们根本想不到。”社区居民李承河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旧村改造完成后,每家每户都分了两套80平方米的房子。在住房问题上,大伙没有互相攀比,也没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因此,在“农民上楼”的步调上很一致。除此之外,后田社区还配套建设了小公寓。“在改造之初,社区就与大伙商定,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跟自己的儿女一起住,也可以选择到社区里配建的5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小公寓去住。当时就是按照这个原则给大伙建房子,一梯两户,一边是80平方米的,一边是50平方米的,是对门,一般都按照儿女和老人对门或者就近居住的方式来分配。”社区工作人员孙香娥说,老人只需要带着锅灶和床就可以入住。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旧村改造带来的最基本的改变,真正让后田社区居民感到高兴的是社区的福利政策。“我们社区的人从一出生便可以领钱,女性在40岁、男性在45岁之前,每人每月可领到社区发的200元补贴;女的到40岁、男的到45岁以后,就可以每人每月领到400元。到了60岁,加上国家发的钱,一个老人每个月能固定领到700块钱左右。”孙香娥告诉记者,除此之外,社区还建了困难家庭救助机制,制定每人每年70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不到标准的,由社区一次性补齐(比如:四口人的家庭,年收入不足28000元,社区补到28000元)。“这些政策的制定,让社区居民心里有了底,觉得在后田社区生活有保障。”
“居民最担心的还是生病问题,特别是大病,耗费的钱太多。为了不让居民因病致贫、返贫,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医疗基金。”孙香娥告诉记者,后田社区1460名居民都入了新农合,“本来是居民拿一部分,社区拿一部分,现在社区全拿,入新农合不需要居民出钱”。2007年,社区以捐赠的形式筹集了518万元的医疗基金。孙香娥说,“新农合只能报销60%到70% ,还有一部分需要个人掏腰包”,后田社区有了这518万元,给居民减轻了不少负担。
社区帮着居民找工作
完成旧村改造的同时,之前的生活形态也要转变,种地已不再是后田社区居民的谋生方式。虽然社区对居民有生活补贴,但并不意味着要“养着”所有人,让大家懒散地生活。孙香娥告诉记者,年轻人还是需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家致富,由于前期后田社区的产业过渡比较快,多数人已经告别了农耕,因此,旧村改造后就业问题并不突出。“至于那些找工作比较困难的居民,社区帮着就业。”孙香娥说,旧村改造后,社区实行了物业管理的模式,配备了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这97名服务者全部是本社区的居民。
记者在采访时,见到了在社区居委会大楼做保安的李承河。据孙香娥讲,因为身体原因,李承河不能到厂子里上班,但又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社区了解他的困难情况后,主动安排他到居委会办公楼里当保安。“这个工作不是太累,我的身体能承受。”李承河说,住上楼房解决了一些老问题。“以前村里是土路,一下雨路就没法走,有的邻居还因为排水不畅的问题大打出手,严重的还成了世仇。改造后,道路、排水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如今我们生活的地方干净、整洁,以前的矛盾也没了。”
各种保障是否到位是关键
“农民上楼,其实最关键的不是‘上楼\’这个形式,而是‘上楼\’之后农民的生活是否会得到真正的改善,能否像城里人那样医疗、养老各方面的生活保障都到位。”市人大代表王林认为,一次成功的“农民上楼”,必须有能力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而在这一点上,后田社区做得非常到位。“养老、医疗、救助、就业,这是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后最关心的。如果‘农民上楼\’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考虑后续的保障问题,那就是一次失败的改造。后田社区之所以幸福指数高,就是因为解决了后顾之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后田社区之所以旧村改造比较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期的经济基础比较牢固,村民向第二、三产业分流的比例高,这就减少了失地农民对就业的担忧。“从1995年开始,后田村便尝试发展工业,将村里的土地改造成工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很多韩资企业进驻。”据后田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忠祖介绍,在1995年到2004年,后田村走过了工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正是因为此,村民们大部分告别了农耕,去工厂就业。“企业的带动,让更多村民告别了农田,在工厂就业带来了高收入;闲置的农田可以打造成新的产业园,如此循环,后田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为发放福利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目前后田社区70%的收入来自第三产业,2011年,该社区的可支配财力为9800万元,到了2012年,已经增加到1亿元。“社区财力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网点出租、厂房租赁、后勤服务等方面,这些长期性的收益,确保了集体经济有了长久保证,也为社区居民的福利护航。”据社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肖女士介绍,每年后田社区仅用于福利的资金就达到了700余万元。
居民的素质还得提高
对于这个现象,市人大代表王林认为,充分的产业发展,是农村向城镇化过渡的重要条件之一。“有的旧村改造,因为缺乏产业的支撑,一方面村民就业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也没有发展。这便容易导致后续问题出现,影响改造的实际成果。后田社区历经10多年的产业转型,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如今的服务业,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还确保了集体经济的长久活力,为社区的硬件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这一点,后田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忠祖也非常认可。但他告诉记者,如今他和社区干部心里想的是硬件完善以后,提高居民的精神面貌和素质。
记者在后田社区采访时,碰到了一场居民大会。在“巡讲民生”主题宣讲教育活动上,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忠祖一直围绕“文明”话题对居民们谈感想。“我前段时间去新加坡考察,学习人家国外社区的管理经验,结果发现咱们社区的硬件条件并不比他们的差。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素质修养跟人家有很大差距。虽然这几年来大家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有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居民阳台上比较杂乱,有的晾衣服不照顾楼下邻居。”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田社区的硬件设施上来了,但软件能不能跟上呢?在我看来,如果仅仅是经济条件的提高,那依然是个零。”李忠祖说,“旧村改造之后,后田社区的确有可喜的变化,但我们需要看到,这种变化不能停止,因为在精神文明方面,居民还需要提高。”李忠祖说,“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上去了,所以这两年我们更关注居民素质的提升,这也是社区未来工作的主抓方向。”
文/图 记者 李伟伟
旧村改造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仅生活条件变好了,社区还帮着安排了就业。如果没有旧村改造,我的生活会是另一番模样。 ——李承河
新闻推荐
职校报名不设平行志愿被中职学校自主招生录取的,不能再报其他志愿
“外地人在即墨购买商品房,不管你有没有国家认定的首套,必须回户口所在地开具无房证明,如果在户口所在地有房的话,在即墨买房就要交百分之三的契税,一律按二套收税。”近日有...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