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稻谷满仓果蔬飘香母亲河更丰饶,稻谷满仓果蔬飘香母亲河更丰饶

青岛早报 2012-02-09 06:06 大字

莱西山后韭菜、平度生姜、古岘洋芋、蓝村大米、胶州大白菜……大沽河两岸素有岛城“粮仓”之称,“母亲河”滋润着两岸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了青岛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连日来,记者沿大沽河两岸走访,看到“老粮仓”走上新路:一度消失的蓝村大米“复活”了,“辣椒之乡”“花生之乡”“蔬菜之乡”等规模化现代农业的聚集区出现了……

蓝村大米复活记

大沽河多次治理后蓄水量增加水源充足 蓝村大米40年后“重生”

即墨蓝村镇有数千亩盐碱地,40多年前,在这片盐碱地上,曾孕育出清香可口的优质大米,因此蓝村大米也曾一时名扬四方。但因为缺水,蓝村大米这一品牌后来“销声匿迹”,成为当地人的遗憾。

如今,消失40多年的蓝村大米重新“复活”,不能不给大沽河记上头功。这一消失和复活的故事,给大沽河两岸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路径。

响当当的品牌走进记忆

58岁的孙新祥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蓝村镇的盐碱地上曾种了不少大米,当地村民背着蓝村大米到青岛换面吃。那时他清楚地记得,一斤大米能换来两斤白面。当时过年过节,谁家买上一袋蓝村大米,在青岛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蓝村镇政府农业中心主任张明哲告诉记者,以前蓝村属于烟台属地,使用莱西产芝水库水源,由于生长期长、日照充足,加上当地土壤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蓝村大米广受欢迎,曾一度畅销青、烟等地。而后,由于水源不能满足种稻要求,加上人们崇尚经商,包产到户后土地条块分割,人们逐渐放弃了种水稻,蓝村大米消失了。

蓝村大米“重出江湖”

孙海祥是让蓝村大米“复活”者之一。去年,他听父亲讲,这几年大沽河的水源丰富了,如果能把蓝村盐碱地上的大米复活了,真是一件不错的事。于是,孙海祥开始着手筹划再度种植蓝村大米的事。

孙海祥调查发现,北方也有种水稻的,但都是旱稻,由于浇灌不充分,口感一般。接着孙海祥又找到了几名当时种植蓝村大米的老人,听他们讲当地种蓝村大米的经验。

为培育出适合蓝村盐碱地的稻米品种,孙海祥等农民把土壤采样送到辽宁、黑龙江等多地的水稻研究所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去年4月份,近千亩的水稻田顺利插秧,首次栽种的品种选定了辽宁以南、江苏以北的香米水稻种子。由于盐碱地蓄水能力弱,当地有“十年九不收”的说法。孙海祥等又专门从北京、青岛的大学里请来专家进行指导,成功将消失了40多年的蓝村水稻“请”了回来。

大沽河水“激活”老品牌

“虽然现在水稻都收割完了,但水稻田里还是很湿润,地下挖两米就能出水。”孙海祥告诉记者,蓝村大米再度“复活”离不开大沽河的水。早几年,蓝村也曾有人提出重新种植大米,但因为没有水源保障,这些想法最后都放弃了。去年,孙海祥等5名农民成立了蓝村大米合作社,拿出500多万元,将大沽河里的水引到了水稻田里,还在近千亩水稻田四周挖了许多蓄水池作为备用。这样,水稻田不缺水了。

在收割前一个月,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孙海祥等人心里也没底。收割后发现亩产量竟达到了近千斤,每斤的价格也卖到了13元到23元不等,孙海祥这下乐了,他信心百倍地说,今年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把当地更多的村民拉进来,一起把蓝村大米发扬光大。

大沽河再治理农业受益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胶州李哥庄镇也在尝试让以前消失的盐碱地大米“复活”。莱西因缺少水源而消失几十年的孙受镇山后韭菜,又在大沽河畔叫响,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品牌。这一切都得益于这几年大沽河治理后水源的充足。

即墨移风店镇王海刚镇长告诉记者,大沽河历经数次治理后,沿途建立了许多拦水坝,大沽河两岸的地下水源这才慢慢充足起来,河床周围就像是一个“大水壶”,当地村镇也就因“水”而动了起来。这次,大沽河治理工程启动,大沽河的地下水源会越来越多,辐射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一个庞大的特色农业链会慢慢形成。

“菜香”飘全国

平度仁兆大姜、莱西山后韭菜等名扬全国

53岁的孙建禄轻轻拧开埋在土里的水龙头,一股山泉般的清水冒了出来,慢慢流进绿油油的菜地。看着刚刚移种的白菜苗,孙建禄不禁喜上眉梢,再过两个月,这些白菜就能换回上万元的“银子”。在平度南村镇,像孙建禄这样的菜农还有很多。

南村镇分管农业的副主任于慈栋说,南村镇目前菜地面积达到了8万多亩,蔬菜批发市场也名扬全国,周边上百万农民种的菜都通过这里销往全国各地。记者探访发现,大沽河两岸近几年出了不少名牌菜,像莱西山后韭菜、平度大姜、胶白等,在全国也是响当当。

放眼南村镇满是蔬菜

2月6日上午,虽然大沽河面出现了一层薄冰,但依然掩盖不住“母亲河”的秀美身姿。站在即墨、平度与胶州三地交界处的一座拦河坝上放眼望去,那树、那水,还有那河堤下一片片闪光的蔬菜大棚,都是拜大沽河多年来治理后的“恩赐”。

记者驱车进入平度南村镇后,只见一辆辆装满大葱等蔬菜的三轮车,来来回回穿梭在公路上。在南村镇蔬菜批发市场里,拉菜的车排成一队。菜农辛识代告诉记者,他是平度姜家埠村的菜农,村里种大葱出了名,他也沾了光,每天都来批发市场卖菜。而10多年前,他们村只有上百亩菜地,现在家家户户以“菜”为生,足有3000多亩菜地和大棚,这多亏了靠着大沽河。“除了俺村种菜,南村镇大部分村庄都种,你看,在南村,走到哪都能看到拉菜的车。”辛识代说。记者在南村镇走了一圈,还真如他所说,满眼除了菜还是菜,真是名副其实的“菜乡”。

“菜乡”家家都种菜

南村镇后北村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外地迁过来的,老祖安家于大沽河边上,造福了子孙后代。50岁的后北村村书记孙中海说,后北村紧挨着大沽河,村东南方向有上千亩的沙地,这里地下水非常丰富,村里种菜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传到了今天。而大沽河经过多次治理后,水资源慢慢丰富起来,从5年前,村民开始大面积种菜,现在全村1400多亩地,全种上了蔬菜。

张淑芳是后北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可她管理起两个蔬菜大棚那是不紧不慢,每一个动作都很娴熟。张淑芳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就种几亩大田菜,而这几年,村里全建起了温式大棚,她和丈夫商量,大田菜虽然省劲,但不赚钱,不如先弄个大棚试试。这一试不要紧,头一年,一个不到1亩地的大棚,就净赚了两万多元。这下她乐坏了,又建了第二个大棚。这不,她整天啥也不干,专门做起了大棚菜的“保姆”,而丈夫则联系销路,两口子一唱一合,两个大棚一年下来,能赚5万多元。

两岸尽是“名牌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村镇一共9万多亩田地,就有8万多亩种的是蔬菜。如今已经注册了“姜家埠”牌、“绿崖”牌和“洪兰菠菜”等商标。于慈栋告诉记者,目前南村镇52个村庄,就有47个村从事蔬菜生产。现在仅南村镇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就达到了18.5亿公斤,年交易额22亿元。市场辐射带动大沽河流域蔬菜面积60余万亩,带动了周边50公里以内100多万农民种菜卖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2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了解到,在大沽河沿岸,还有像莱西店埠日庄蔬菜批发市场,即墨移风店蔬菜批发市场等,在全国都叫得响。此外,莱西山后韭菜、平度大姜和洋芋、郭庄辣椒、南村菜乡和胶州大白菜等,都是全国响当当的“名牌菜”。

昨天上午,记者在莱西孙受镇董家山后村看到了一个数千亩的韭菜基地。青岛丰杰公司的张经理告诉记者,以前,山后韭菜零零星星不成规模,产品受到制约销不出去。去年他们成立了有机韭菜公司,韭菜经过几十道工序,经过包装变成了品牌韭菜。如今山后韭专门注册了“翡翠”商标,一斤卖到了68元。

记者沿大沽河两岸采访数日,从莱西产芝水库、到平度仁兆和南村;从即墨移风店,到胶州和城阳区,沿途众多的名牌蔬菜已经是全国飘香。莱西山后韭菜、平度大姜和洋芋、郭庄辣椒和胶州大白菜等,都是全国响当当的“名牌菜”。记者沿岸看到,大沽河两岸到处挂着农业合作社的牌子,众多的品牌菜从这里加工后走向全国各地,一条以沽河品牌菜为中心的农业产业链条,正在两岸形成。

大沽河沿岸打造现代农业“长廊”

大沽河治理的号角已吹响,那么大沽河现代农业要建设成什么模样?昨天下午,青岛市农委种植业处李保安副处长告诉记者,按照 《大沽河流域保护和空间利用总体规划》,青岛市将按照“北果南菜”的农业总体发展格局,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

北部打造“水果王国”

李保安告诉记者,大沽河两岸治理改造后,水资源会更加充盈,在莱西、平度和即墨大沽河沿岸,将培育100家至少百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莱西市店埠镇东庄头、平度市南村镇、平度市仁兆镇、即墨市移风店镇、胶州市沙梁5个蔬菜批发市场和莱西市孙受镇果品、马连庄镇甜瓜、平度市旧店果品、祝沟镇草莓、云山镇大樱桃5个瓜果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根据大沽河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市农委规划的80个现代农业标准园作为建设现代农业聚集带的载体,通过高标准建设50个高效优质蔬菜园、25个优质果品标准园和5个蔬菜果品种苗繁育中心,在大沽河两岸一公里范围内,结合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建设一批集生产经营、科技示范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档次的优势高效蔬菜标准园。另外,大沽河两岸将依托苹果新模式栽培示范园、标准化果园,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业,建设供游客采摘果实的采摘园和供游客体验劳动、收获果实的体验园,同时建设特色餐饮和娱乐休闲场所。

沿河建“农业观光旅游区”

说起大沽河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李保安向记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他说,莱西店埠镇、孙受镇、院上镇、武备镇、日庄镇和马连庄镇将规划出6万亩,重点发展高标准冬暖棚蔬菜和大蒜等大田蔬菜,开发休闲采摘和农业观光旅游。平度市也在大沽河西岸规划建设一条宽1公里、长38.8公里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即墨移风店、刘家庄、七级三镇的大沽河沿岸,要建设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

大沽河将成全国农业“品牌”

李保安说,在发展大沽河特色农业中,他们将加快引进和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扶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蔬菜、果树、花卉优良种苗繁育中心和基地,全面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推广,到2015年,区内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要达到100%。

将来,大沽河流经之地,将是树木成荫、稻谷满仓、果蔬飘香。在这个丰饶的聚集带上,北部地区的水果与南部地区的蔬菜遥相呼应,农业科技示范园与生态观光园并驾齐驱。

消失30年 “鲜子”回家

50岁的王孝从说自己是渔民,因为他在大沽河里已经打了30多年河鲜了。让王孝从奇怪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沽河里的河鲜好像突然多了起来,消失30多年的“鲜子”一挖就是一箩筐。而之前,河里的“鲜子”已经很少见到了。

“鲜子”复活一挖一箩筐

“刚挖上来的‘鲜子\’,3元一斤,鲜着呢。”2月7日上午,记者正好赶上即墨移风店镇逢五大集,刚走到集市东头,就看到了叫卖河鲜的。顺声而去,一名渔民打扮的农家汉子正端着一大盆河鲜叫卖。因为新鲜,很快几十斤的“鲜子”被一抢而光。

这位卖河鲜的汉子叫王孝从,是即墨移风店镇上泊村人。从记事时,他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在大沽河里摸鱼、挖河鲜。那时候,河里什么都有,像鲫鱼、鲤鱼、河蛤、毛蟹、“鲜子”……30多年以来,王孝从一直以捕捞河鲜为生,也正是大沽河的“恩赐”,让王孝从一家人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

下午,王孝从带上挖“鲜子”的工具,又出发了。这次,他8岁的小儿子王道泉执意也要跟着去玩。在大沽河河床上,有许多小溪流过,而挖河鲜要到水较深的地方。王孝从先后将他的儿子和记者,背到了河中间的小岛上。来到大沽河中央,王孝从穿上了一套全封闭的水衣,拿着一个铁耙子和一个用救生圈做成的袋子,下河挖起了“鲜子”。而他的儿子王道泉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拿着渔网在岸上不停比划着。

“看到了吗,这会的‘鲜子\’比俺小时候还多。”大约5分钟后,站在河中间的王孝从突然将铁耙子高高举了起来。记者看到,袋子里面已经装满了“鲜子”。不一会功夫,王孝从的救生圈里就装了10多斤“鲜子”和小河螺了。

“鲜子”梦断30多年

王孝从告诉记者,“鲜子”是大沽河独特的产物,别的地方没有。这种“鲜子”大的有指甲盖大,小的和黄豆差不多,颜色有黄的,有绿的,还有黑的。因为这种河鲜做汤味道十分鲜美,当地百姓便称这种河鲜叫“鲜子”。

“鲜子”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有一点污染就不能生存。王孝从说,他小的时候,和父亲一天能挖上百斤“鲜子”,可是到了他十七八岁时,河里的“鲜子”突然变少了,后来干脆就不见了。当时他问父亲为什么“鲜子”少了。父亲告诉他,“鲜子”喜欢生活在干净流动的河水里,这几年大沽河干旱,蓄水极少,还经常出现断流,所以“鲜子”少了。

直到近几年,王孝从突然发现,大沽河里的“鲜子”慢慢多了起来,尤其是去年到今年初,河里的“鲜子”一挖一箩筐。春节这几天,他也没闲着,3天最多的时候挖了上千斤“鲜子”。

为母亲河加油!

大沽河之水,像是母亲的乳汁,滋养着两岸数以万计的人们。记者连日的采访中,每天都能看到母亲河的秀美身姿,听着大沽河的孱孱流水声,仿佛欣赏一首动听的祝福曲。经历数次的改造治理,大沽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恩赐”太多太多。

采访中,一名老者告诉记者,他在大沽河边上生活了一辈子,深知大沽河的恩情,没有了大沽河的水,他们的生活就像孩童断奶一般。记者每到一处,河两岸朴实的农民都在赞颂着母亲河。记者也深深感动着,因为他们已经与这条母亲河融为一体。看着越变越清的河水,越来越多的河鲜,沿岸村民的脸上写满了笑容。当记者采访结束,站在母亲河的岸边,拿起相机拍下一张张“母亲”身姿时,不由得大声喊出一句话:为了我们的母亲河,祝福加油吧!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康晓欢

新闻推荐

别哭,大家帮你们想办法,别哭,大家帮你们想办法

菏泽人张联英带着她的聋哑子女来青求职遭拒——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