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隔空”书信 谱写人间大爱
“造血干细胞捐献受助者恢复情况很好,读了青岛捐献者写来的这封回信,受助者全家人都感动得流泪,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看了也是特别感动。感谢青岛志愿者爱的馈赠,不只是热血,还有真情。 ”4月14日,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收到中华骨髓库发来的反馈信息,青岛市第13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晓捐出的干细胞,已成功移植到河北一名白血病小患者体内,对方除了收到“生命的种子”,迎来新生的希望,还一同收到了青岛捐献者真情流露的亲笔信。
两封书信传递真情
“加油!我的亲人。干细胞的种子将由我的身体种植到你的体内,希望你要用满满的信心、乐观的态度、开心的笑容、健康的生活起居去接受它,让它在你的体内健康茁壮成长……”4月12日,刘晓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病房内,认真给这名小患者写着回信,这封信将在第二天跟随从他体内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一起被送到小患者所在的医院。
就在前一天,刘晓收到了那名外地小患者家属通过市红十字会转来的一封信,信中小患者亲手画的一颗心感动了他。 “家长在信中说,孩子原本想给我画一个爱心城堡,因为没有力气,只能先画一个爱心。 ”刘晓说,他能想象到孩子努力拿着画笔在纸上涂画的样子。每想到这个场景,刘晓就会眼眶湿润,希望尽快捐出造血干细胞让孩子早日康复。
“生命种子”开始萌发
4月13日下午,刘晓结束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捐献的3管造血干细胞,连同这封书信一起从青岛启程,当天晚上被送到河北省一家医院,刘晓的热血随后开始缓缓流入那名小患者体内,“生命的种子”开始萌发。
“病房外,患者家长和医护人员首先看到了捐献者写来的这封信,都感动得落泪了。 ”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说,大家都被这位青岛小伙朴实的语言和真情感动了,“信中的正能量满满! ”
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说,他们受到患者家属的委托,希望再次向青岛这名捐献者转达感谢和敬意。所以,4月14日上午,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了这条反馈信息,并且也转达给了刘晓。
“其实我很幸运,能够成功配对去帮助那名小患者,回信就是希望多鼓励他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病魔,请让他们放心,我会用最真诚的态度帮助他们。 ”刘晓说,他的身体非常好,前段时间也一直坚持锻炼,合理饮食,相信捐出的造血干细胞对孩子一定会有用的。
“这名小患者是一名8岁的男孩,患有白血病,在河北一家医院住院。 ”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他们平日很少会收到患者方发来的再次回复。按照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规则,患者可以给捐献者写一封书信,通过中华骨髓库和红十字会系统转达,同样捐献者也能在捐献时写一封不署名的回信转给患者,但这一切都是根据捐献者和患者的自愿。
青岛小伙奉献大爱
1994年出生的刘晓,是胶州市铺集镇孙家村人,平时帮父母打理果园、批发水果。 2012年1月,刚满18周岁的刘晓参加了第一次献血,为自己献上了一份特殊的成年礼。
2016年4月6日,刘晓在献血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毫不犹豫留下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每天凌晨2点接货、批发水果,一直忙到早晨5点,然后再去打零工,整整6年过去了,刘晓几乎忘记了这件事。
2022年2月14日,一通来自胶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唤起了刘晓久违的记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刘晓,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8岁的小患者配型成功,问他是否同意捐献。刘晓没有丝毫犹豫地说:“这是救人一命的大事,不用问了,必须同意! ”
刘晓4月8日至4月13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刘晓说:“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那个孩子早日康复,早日回到校园。 ”
截至2022年3月31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3770739人份,患者申请查询102954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达13012例。目前,青岛市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达4.08万人,成功实施捐献133例,志愿者数和捐献总数均居全省首位。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通讯员 薛梅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对于自驾旅行者来说,如果房车是一个移动的“家”,那么房车露营地就是供“家”停靠的港湾。营地内除了有供水设施、供电设...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