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回乡当“猪倌” 24岁小伙赵中铭:想让里岔黑猪走向全国市场
赵中铭在猪舍。(资料图片)
赵中铭在农产品展销会现场。(资料图)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昌威刘文
拌料、喂猪、清理粪便……这是胶州市里岔镇24岁小伙赵中铭每天都要做的工作。去年从青岛农业大学毕业后,赵中铭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接过父亲赵海森的里岔黑猪养殖事业。赵中铭有个梦想,恢复上世纪90年代里岔黑猪养殖的火热景象,让里岔镇的养猪人都养黑猪。
大学毕业回乡养猪
近日,记者来到胶州市里岔镇肖家村的青岛里岔牧城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了赵中铭。
春节前是赵中铭家猪场和专卖店最忙的时候,从去年12月起,除了照顾猪场的七八百头猪,他每天还要去胶州市区送猪肉。一进腊月门,专卖店的销售就进入到了火爆期,腊月一个月,销售生猪300头,春节前每天销售十几头,每头猪的销售额在八千至一万元。春节后进入了消费淡季,专卖店打算先休息一段时间。
对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农村创业的赵中铭来说,照顾猪场的七八百头猪是他每天的工作。每天三顿准备猪食,打扫猪舍,消毒防疫,记录健康档案。
养猪是个体力活,一百斤一袋的玉米,赵中铭扛着就倒进了饲料粉碎机。喂猪、打扫猪舍,回来经常全身是臭味。养猪也是个技术活,监控生猪的饲养状况,确保它们健康成长。养猪还是个细心活,他少年时就学会了给母猪接生的技能。
聊起养猪吃的苦,赵中铭说,“可能跟我小时候在武校上学有关,小时候就受过苦,觉得这点事没啥。”
“想趁年轻多做点事”
说起当初大学毕业为啥不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农村,赵中铭说,“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喜欢农村的生活。而且想趁自己年轻多做点事,所以就回来了。”
赵中铭在里岔镇长大,从小家里和邻居家都养着里岔黑猪。近些年,里岔黑猪受到市场认可,价格远超普通猪肉,好卖,而且不像普通猪肉那样价格来回波动,让他看好里岔黑猪的养殖前景。在赵中铭看来,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回农村创业正是大好时机。
赵中铭回乡创业,得到了父亲赵海森的大力支持。赵海森从1991年开始养殖里岔黑猪,30多年一直没有间断。赵中铭大学学习畜牧兽医专业是他的建议,他希望儿子能够学好养殖专业知识,回村继续从事里岔黑猪养殖事业,“想干这个,必须有专业性的知识,学到了理论知识,加上实践才能把猪养好。”
刚开始养猪,赵中铭靠着学校里学的知识基本能应付,遇到难题就向父亲请教。如今,赵海森把猪场的多数业务交给了赵中铭。虽然赵中铭此前在学校系统学习了畜牧兽医知识,但在赵海森看来,养殖技能的学习永无止境,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
说起回乡后的生活,赵中铭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孤独。“想找个小伙伴玩几乎不可能。二三十岁的,没有一个在家的,四五十岁的,我和他们玩啥去?”
60元一斤供不应求
“里岔黑猪的特色是肉质好、有嚼头,因为养殖时间比白猪长,饲养方式也不同。里岔黑猪养殖时间通常在12个月,白猪五六个月就出栏了。里岔黑猪不喂复合饲料,都是喂玉米、大豆、麸皮等,夏天还喂西瓜、青草、蔬菜、地瓜秧,冬天还能吃上胶州大白菜、萝卜。”赵中铭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因为里岔黑猪耐粗饲、抗病能力强,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里岔黑猪,后来,因为白猪生长速度快,卖的价格也比里岔黑猪高,很多农户改养白猪。但他父亲对里岔黑猪有感情,就在保留黑猪的同时,养了一批白猪,2006年起,胶州开始全力推进里岔黑猪的保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里岔黑猪逐步被社会认可。他家就把白猪淘汰了,全部养成了黑猪。2007年,他父亲牵头成立了青岛里岔牧城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00多人,还是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现有里岔黑猪存栏量一千四五百头,合作社每年出栏1000头生猪,年销售额超600万元。
近年里岔黑猪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价格60元左右一斤,而且不受白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像前两年,养白猪赔钱,里岔黑猪的价格就一直很稳定。这些年回头客越来越多,里岔黑猪肉供不应求。”
新闻推荐
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遥远的雪域高原、天山脚畔,用激情和忠诚践行教育人的使命,共同见证教育的力量。28日下午,市教育局召开“组...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