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边疆擦亮“青岛教育”招牌

青岛晚报 2022-01-29 10:53 大字

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遥远的雪域高原、天山脚畔,用激情和忠诚践行教育人的使命,共同见证教育的力量。28日下午,市教育局召开“组团式”教育援藏援疆干部人才迎新春座谈会,刚刚回到青岛的12位援藏援疆教师,现场分享了各自的温暖故事,讲述在支教工作中的作为与成长。据记者了解,自2016年起,青岛共有46位优秀教师赴藏、赴疆开展“组团式”援派支教工作,青岛先后派出援藏教师21人、援疆教师25人。

夫妻携手援疆送去青岛暖意

在援疆的10位青岛教师中,胶州六中的张仙芝和胶州市实验小学的匡鹏显得有些特别,因为他们是唯一的“夫妻援疆”组合。“我俩援疆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在更远的地方,实现各自的教育理想。”张仙芝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决定赴疆支教,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女儿的影响。“我女儿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她的同学中就有从内高班考上来的新疆孩子,通过同学的讲述,她了解到当地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求,所以一直鼓励我们主动申请援疆支教。”女儿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同时,张仙芝77岁的老父亲却因为心疼女儿一直不同意,在张仙芝的劝说下,曾经也是教书育人的老父亲终于松了口。

2021年9月5日,张仙芝一行10人来到新疆兵团十二师开始“组团式”支教。根据工作岗位需要,10位教师被安排在十二师教育局教研室、十二师中学、五一农场学校三个不同地点。“我俩都被分到了十二师中学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我负责带内初班的初三历史,他则先是被安排教语文、后来又调整成数学。”张仙芝说,一走进学校,她立刻被当地孩子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上完第一节课所有的孩子们热烈鼓掌,表达对她的认可。在执教的4个多月里,张仙芝竭尽所能地给孩子们带去最好的课堂、尽力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也不断收获着来自孩子们的感动。

去年中秋节,他们10位支教老师和300余名内初班学生一起过中秋节,拿钱凑份子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具,制作灯笼写灯谜,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青岛的暖意。“原来每年中秋节我都是陪着老父亲一起过,去年我和丈夫在新疆、女儿在北京、我父亲在胶州,一家人分隔三地视频过节。”张仙芝说,忙着在新疆践行梦想的同时,她心里最割舍不下的是老父亲,原来一周要去陪老人三四次,过去的4个月里却只能隔屏相见。“前几天我回到青岛,我爸见到我面,说了句‘你这个家伙可回来了’,一直刚强的老人当时就落泪了。”带着这份愧疚,未来一年半的援疆时间,她决定要更大程度地改变当地的教育困境,让老父亲的等待真正值得。

援藏老师守护“青岛援藏”名片

2019年7月抵达西藏日喀则,在西藏教育战线服务了两年半,今年春节前返青时被当地挽留,强烈要求再支教半年……青岛实验高中的张禹用专业和奉献赢得了当地同行的认可。“一开始我被安排在桑珠孜区一中担任副校长,当地孩子在早晨-20℃的校园路灯下读书学习,看到他们刻苦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必须不辱使命。”张禹抓教研促质量大胆改革,让该校的中考成绩从第八名跃升至第三名。

2020年下半年,张禹被安排到区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他跑遍了全桑珠孜区12个乡(街道),176个行政村,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了当地3至6岁入园率百分百,完成了28所幼儿园的建设,实现了乡村幼儿园大学生教师配置率百分百。“在西藏有很多检查站,有时出行忘带证件,遇到岗哨时我们会解释一句,‘我是青岛援藏的’,一听这句话,当地人都会迅速放行。在日喀则,‘青岛援藏’就是一张名片,就是畅行无阻的通行证,这是我们所有援藏前辈树立的良好形象,我们绝对不能辱没。”张禹说,援藏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未来半年的援藏生涯,他将始终如一,不断努力。

他们为14万青岛教师争了光

“欢迎回家!你们能回家是我们所有教育人的期盼,也是你们家人的期盼。”座谈会现场,市教育局副局长姜林表达了对援藏援疆干部归来的欢迎。“大家都是怀着教育的初心奔赴远方,收获了很多的荣光。雪域高原和新疆大草原,因为有你们而多了海的味道,把青岛两个字写到了广袤的土地上。”姜林说,支教老师们展示了青岛教师的风采。“你们给我们青岛教育争光,给我们14万青岛教师争光,对你们的付出表示感谢。”在座谈会的最后,姜林鼓励支教老师们继续完成未竟的使命,作为使者和桥梁,让汉族和藏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王晓雨

新闻推荐

岛城“铁公机”运客近90万人次

本报1月25日讯从17日春运启幕以来,岛城也迎来了客流高峰。截至24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客流平稳有序,同比整体上涨明显。据市...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