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首批!职业农民有了“正高级”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一批以农业为职业,依靠自身专业技能,从事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加工、物流、农机等农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11月,2021年度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正式启动。昨日,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青岛首批获评职业农民正、副高级职称人员30人,其中农民正高级职称7人、农民副高级职称23人。早报记者采访部分首批获评职业农民正、副高级职称者,他们已成为青岛乡村振兴中的一支技术人才骨干队伍,形成巨大辐射效应,推动青岛的农业发展。
胶州大棚葡萄种植“第一人”
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进
农民正高级农艺师
胶州市后屯乡前屯村农民王进,被誉为胶州种植大棚葡萄“第一人”,此次他获评青岛市农民正高级农艺师。“起初种大棚的念头来得很简单,我高中毕业后在厂子里干临时工,当时正好赶上政府号召搞大棚建设,我就想,跟着政府走,路一定越走越好,多挣点钱就能娶媳妇成家立业了。 ”王进笑着告诉记者,他“入坑”农业的初衷很朴实、很简单,没想到这一干就干了近30年。当时政府对每一个大棚给予2000元的贷款补助,村里还给1000元现金支持,1996年,王进一口气建起10个蔬菜大棚。乡里聘请了种植技术员,王进注重多问、多学、多思考,很快掌握了种植西红柿的技术。尝到了大棚种植的甜头,王进更喜欢钻研农业种植技艺了,后来政府号召种大棚葡萄,大家都不愿意种,扎实肯学的他成了胶州大棚葡萄种植“第一人”。
“要做一个有专业文化的专业农民。 ”王进表示,掌握知识对于科学种植至关重要,他一边搞种植,一边在农广校取得了中专、成人教育大专学历。他于1998年6月成立胶州市双王农业科技研究所,从事农业科学实验与推广;2000年就读莱阳农学院园林园艺系果树专业,获得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2007年12月成立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现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获评全国第一批水果标准园、山东省新型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合作社有成员260名,所培育的“北梁蜜桃”和“双王葡萄”是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户1200户,带动增收6000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4.8万元。
“丰收的喜悦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成就感,让我找到了作为农民的价值。慢慢地,在增强学习的同时,我开始尝试把种植的技艺传给乡亲们,让大家的日子都能越过越好。 ”王进告诉记者,西部大开发时,他无偿援助了新疆兵团农六师5万元的胶州大白菜种子,多次奔赴新疆给当地人提供大白菜种植技术指导。他还帮助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和江苏等地建成30多个、面积达万亩的葡萄基地。在西部地区,2001年5月栽种的葡萄,到第二年5月才能成熟,一年的时间里,王进丝毫不敢马虎,一直在西部地区进行葡萄成长的观察和种植技艺的指导,离开的时候,他还将葡萄种植技艺编撰成书送给当地百姓。
“我们农民也能获评职称了,真的非常高兴和荣幸,感谢国家和政府对于农业、农人的支持和肯定。我会脚踏实地传帮带,带动更多农民更专业地做好做强农业事业。”王进高兴地表示,新的一年,他将致力于葡萄、苹果等品种的改良,让农民在节省施肥种植的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获得可观的收益,走好乡村振兴路。
从行业“小白”到“草莓公主”
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倩
农民高级农艺师
13年前,王倩放弃了留学新加坡的机会,回到城阳区夏庄街道王家曹村,继承父业种起了草莓。她潜心研究和推广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让草莓提前2个月上市,破解了我国草莓断档的行业难题。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2017年,王倩把草莓种苗及种植技术发展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乌兹别克斯坦,在塔什干建起金陆农业产业园。当地的草莓原本只在5月成熟,成熟期只有20天,但在王倩的草莓种植园里,草莓提前到前一年的12月下旬开始成熟,且成熟期长达6个月。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一方百姓富了才叫富! ”王倩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将全部的身心都扑在草莓种植事业上,如今合作社的成员已由初期不足10户发展到156户社员、400多户合作户,拥有1500多亩种植基地,成员覆盖城阳、平度、莱西、即墨、胶州以及德州等地区。合作社社员的纯收入也从起初的每亩2万元增长到了5万-8万元,王倩被大伙亲切地称为 “草莓公主”。
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技术团队,由种植能手、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农科院的专家组成,技术人员会定期到合作社社员的棚里指导社员科学种植,每年免费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10期以上,通过技术讲座、现场操作等形式,向合作社成员传授农业新技术。同时,王倩还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举办草莓采摘节、葡萄采摘节、篝火晚会、纳凉晚会等采摘、亲子活动,给农产品增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获评职称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农民来说,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可和激励。从一开始的中级职称,再到现在的副高职称,能看得出来国家真的越来越重视农民,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在政策方面给了我们更多利好。 ”王倩告诉记者,以往农民在参评一些荣誉称号和人才称号时,往往会受到限制,如今获评职称就相当于跨过了一道门槛。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会让大家更有干劲、有奔头,会更愿意去钻研技术。我现在也鼓励我们合作社的社员,一旦符合职称申报条件,一定要去试试。 ”
闯出家庭农场发展新路径
青岛高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杜高古
农民高级农艺师
胶州市洋河镇的青岛高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高古,是当地有名的 “土专家”,此次获评农民高级农艺师。早在2010年,杜高古就成立了胶州市金色家园家庭农场,目前农场拥有400多亩流转土地,种植麦子、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不仅在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经验丰富,杜高古更是种粮技术“大拿”,他的家庭农场还被评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定期为周边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和经验。
采访中杜高古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2008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青岛蔬菜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00亩土地。通往田间的路坑坑洼洼,车辆难以通过,他就修过路桥、拉沙垫路;地里干旱浇不上水,他就在田地旁盖小房子打井;土地质量差,他就减少耕作,逐渐提高土壤肥力。后来家庭农场成立了,杜高古更是全身心投入,不断提升农业全程机械化装备运行水平,提高种植技术,逐步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为胶州市粮食大面积丰产丰收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规模经营的新路径。
“农场规模种植后,市里和镇上的领导还帮着联系了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技站等,跟农场合作做示范实验,西边这块就是中国农科院的试验田,不同比对项目的麦田上都插着做了标记的小牌子。 ”上级部门的支持和专家学者的帮助,让杜高古更有了底气。
“几年前就听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提起过评定职称的事儿,2020年,评职称的事正式启动,我第一个报了名,一开始是中级,这次又评上了副高职称。 ”杜高古表示,评职称对农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励。“对我来说,种地是我作为农民的本分,继续钻研新技术,在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机械技术方面不断学习,为老百姓服务,才是我应该做的。 ”杜高古说,接下来他将不断争取参加更多新项目,今年将开展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试验。
新闻推荐
胶州湾第二隧道最新规划公示 隧道主线全长17公里,双向6车道,时速80公里
主线收费站效果图本报1月20日讯(记者赵波)1月20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