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抒胸臆,游刃方寸间 胶州市民刘学池数十年临池不辍,在书法篆刻艺术人生中闪耀光芒
刘学池在篆刻。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静
书法篆刻蕴含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方寸之间,变化万千。在胶州,有这样一位“发烧友”寄情书法、篆刻,他用半辈子的时间与笔墨纸砚、刻刀打交道,书写经典诗文,雕刻传统印章,用坏的毛笔、刻刀不计其数,他痴迷其中,以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毅力,在书法、篆刻艺术人生中闪耀自己的光芒。
启蒙于乡村,自幼酷爱书法篆刻
今年60岁的刘学池是胶州市李哥庄人,出生于1962年。在李哥庄镇经营着一家刻字社。平时闲暇时候就写写字,刻刻章。
“我从小就对书法和篆刻感兴趣。还没上学的时候,看见邻居有写毛笔字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写春联,就待在一边看,一看就是大半天。”刘学池告诉半岛记者,对书法的最初兴趣就来自于村里邻居,对篆刻的兴趣来自于邻村刻章的,“那时候刻章用花杨木,人家刻的时候我就在边上看,后来也自己刻,刻了也有人要。”想起儿时的记忆,刘学池一脸笑意。童年兴趣的种子种下后逐渐萌芽,此后的求学生涯中,他也利用一切机会自学、练习。
了解文字的起源,学习书法理论,学习名家字帖,买来《说文解字》细细研究。渐渐地,刘学池的书法、篆刻都有了起色。这也为他后来的部队生涯奠定了一些基础。
耐得住寂寞,精雕细琢方出精品
8年的部队生涯给了刘学池更加坚韧的意志力,他对书法、篆刻的兴趣更加浓厚。虽然后来养家糊口的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但他依旧抽出空闲时间进行练习。
“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单纯靠点滴兴趣,浅尝辄止是不行的,必须要‘痴迷’,要深下去,要舍得下功夫。”刘学池说,自己练习书法时,对各种书体都有所涉猎,其中最喜欢的还是行草。“我比较满意的作品就是用行草写的《沁园春·雪》,一共114个字,很多人找我写了以后,裱起来挂在客厅或者办公室。”刘学池说,寒来暑往,几十年间,他用坏的毛笔、刻刀不计其数。
“篆刻一般包含磨平章料、设计印稿(写正字)、水印上石、镌刻印面、镌刻边款、破边等多道工序。”刘学池说,篆刻所需的工序比较复杂,对各种刀法也要求。在刘学池的手上,有着厚厚的茧子,那是常常握笔、拿刻刀的见证。
参与公益活动,用自身所学回馈社会
年轻的时候精力多放在养家糊口上,后来条件好了,刘学池放在书法、篆刻上的时间与精力更多了,如今写字、篆刻成了他的主业,作品也越来越出色,不少作品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他也有了多个头衔,现在是中国东夷书画研究院青岛分院副院长,青岛西园书画院副院长,胶州市企业文化研究院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刘学池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公益活动,参加胶州文化部门等组织的书法活动,写福字送万家。“这也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也希望大家都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轻生活”理念,家里的旧衣服首当其冲成为“断舍离”的对象。临近年末,随着家家户户大扫除,又将有...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